产线拉满、毛利倍增,空降总裁为瑞浦兰钧“逆天改命”?

admin 阅读:36604 2025年08月12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嘉兴报道

在新能源产业的凛冬中,一家曾被戏称为“亏损王”的锂电巨头,正悄然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自救大戏。

产线拉满、毛利倍增,空降总裁为瑞浦兰钧“逆天改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空降”总裁冯挺掌舵、产线拉满、毛利率翻倍……瑞浦兰钧(0666.HK)用一份堪称“逆袭”的半年报,向市场证明了即便身处红海,逆风翻盘也并非绝无可能。

产能利用率饱和

8月10日晚,瑞浦兰钧(0666.HK)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公告。

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实现营收94.91亿元,同比增加24.9%,毛利8.29亿元,同比增加177.8%,期内亏损为0.63亿元,而毛利率由3.9%提升至8.7%。

而同比期内亏损收窄90.4%,意味着这家曾经的“亏损王”,距离全面盈利仅有一步之遥。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销售32.40GWh锂电池产品,同比上一年增长约100.2%。其中,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增长约119.3%;动力电池出货13.53GWh,同比增长约78.5%。

这场绝地反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入瑞浦兰钧位于嘉善的生产基地探寻答案。

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排排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将电池电芯送往下一道工序。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瑞浦兰钧的电池产线便已进入满产状态,实际产能利用率接近100%,尤其是户用储能场景的小型方形铝壳电池在海外畅销供不应求。

工厂内部生产环节 

“我们的小型方形铝壳电池,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一个爆品。”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数据显示,上半年瑞浦兰钧在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中位列前五,其中户用储能电芯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一。

管理层进一步解释称,瑞浦兰钧的户用储能电池已经成功打入全球前十户储客户中的5-7家。这些头部客户的主力产品均采用瑞浦兰钧的电芯,甚至定义了行业的标准尺寸,共同打造了首个行业爆款——50Ah电芯。

另一边,在动力电池领域,尽管乘用车市场激烈竞争,瑞浦兰钧也正通过“客户结构优化”和“项目精准筛选”策略,实现了逆势增长。上半年,公司已与数十家头部车企达成定点项目,年底前还将有多款搭载瑞浦兰钧电池的新车上市。

空降总裁冯挺的“三板斧”

而这场“逆天改命”大戏的背后,一个关键人物正浮出水面——新任总裁冯挺,其主导了瑞浦兰钧内部一系列深刻的战略调整。

冯挺上任后,通过一系列组织改革促进效率效益共同提升。

第一斧是组织与机制。让各部门协同发力,生产交付部门借新阶段订单激增之机,通过产线自动化改造与跨基地协同网络,大幅缩短了交付周期。

第二斧是聚焦与效率。例如,相比过去“1天聊10个客户”的浅层沟通模式,冯挺推动公司将策略调整为“10天深挖1个客户”,让研发人员深入客户现场,反复挖掘真实需求与应用痛点。

同时,瑞浦兰钧还推行“国内基地产能拉通”策略,实现了温州、嘉兴、佛山、柳州等基地之间的柔性调度,实现314Ah、280Ah等多种型号电芯的混线生产,以应对订单激增时的需求。

第三斧是保利润与保交付。瑞浦兰钧并非来者不拒,而是对目标客户选择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冯挺明确提出了“双70%原则”,既70%的订单倾斜海外高毛利市场,如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同时,70%的客户必须提供项目落地证明及长期运营规划,通过并网进度、资方实力、技术指标等多维度进行严苛筛选,果断放弃纯价格导向的低利润订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为确保交付,公司制定了“保交付优先于控成本”的阶段策略——宁愿接受短期的材料冗余和空运成本上浮,也要确保供应链不断链。同时,通过对“可接单能力”的评估,对超负荷订单主动协商交期,杜绝盲目接单,确保每一个承诺都能兑现。

眼下,面对订单的持续爆发,产能扩张成为瑞浦兰钧必须要面对的命题。

据了解,其今年全年的产量已全部锁定,为了应对后续增长的需求,瑞浦兰钧位于海外的首个生产基地即将投产。首期落子印尼,产能达8GWh。而这一决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锁定客户订单的精准规划。

公司管理层强调,2026年的新产能规划将严格绑定客户订单,确保投产即满产。这既是规避行业周期性风险的审慎之举,也是对过往盲目扩产教训的深刻总结。而以可行规模先行,验证模式,锻炼团队,再复制成功经验,则是公司出海扩张的核心策略。

当然,瑞浦兰钧未来的道路并非坦途。尽管毛利大幅提升,但其毛利率仍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以及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和供应链的潜在风险,都将是对管理层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