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话|智元合伙人姚卯青:机器人行业下半年将进入密集交卷期

admin 阅读:44289 2025年07月29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无疑是科技舆论场上的“顶流”。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炫技,叠衣服、做咖啡、捡包裹、看护老人、针灸按摩······而在去年,仅有18台人形机器人做简单的迎宾动作互动。

21对话|智元合伙人姚卯青:机器人行业下半年将进入密集交卷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让业界与观众对具身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作为龙头公司,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认为,机器人需要回到“执行器”本身,高频、高精度跟随以及低延迟的执行器非常重要,其次还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力控,实现工业场景作业。

21对话|智元合伙人姚卯青:机器人行业下半年将进入密集交卷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传感器层面,机器人不仅仅需要多种传感器融合,在标定、时间同步、多机一致性上也非常重要。同时,在本体构型上,再强的算法、模型,也无法替代高自由度灵活本体的优势。

他希望,未来机器人的本体能够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构型,并且带来更高的自由度。

除了在技术和产品端,智元在资本市场上也开始全面发力。

就在不久前,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运营主体)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拟至少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合计63.62%股份。7月28日,上纬新材股价再创历史新高,从7月以来累计涨幅达到860.5%,从年初至今涨幅为1027.32%,成为2025年以来A股首只10倍股。

姚卯青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启具身论坛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以下为对话实录:

机器人落地产业

Q:今年以来,机器人的热度一直在持续。在跟应用场景方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感受到一些变化?

姚卯青:随着具身智能向公众的普及,很多应用方有这样的认知超越,去年我们接触客户他们认为是自动化的生态,直接插上插头就可以直接用。

今天他们会发现,其实这是需要做双向奔赴的事情,它是一个数据驱动的过程,需要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去训练,去不断地迭代,其次还要配合做一些产线的改造,更好地让机器人接入进去。同时,客户也愿意从资金角度去投入,跟我们做POC的验证,而不是直接拿来主义。

Q:你曾经在蔚来等车企就职,怎么看机器人进厂做实训,机器人开始发挥作用,你觉得还需要多少时间?

姚卯青:我是相对比较乐观的,今年上半年已经签了柔性场景做落地,未来一年左右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出现。

Q:机器人现在离代替员工还有距离,难点是什么?

姚卯青:我们已经连续做到一万次零失误,几乎达到人的水平。但是如果真正上线,大家会有更高预期,比如说会不会影响产能,当然也可以通过别的运营手段。我们下一代产品都支持不关机情况下直接热换电,另外也有自主回充,跟家里扫地机一样没有电就可以充。

Q:智元的技术路线,挑战主要有哪些?大小脑和本体,投入精力过程当中有什么偏重?

姚卯青:我们的报告当中有提到,做到落地是一个闭环的飞轮,不得不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很难说把其中一块东西完整外包出去。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依次迭代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某一个时间点做一些设计,在这个之后收集相应的数据迭代,你发现会有很多新的需要提升的地方。然后再回头设计本体,所以在投入方面来讲我们团队各个方向都还是在努力。

Q:7月初,智元机器人中标中国移动7800万元的订单,它的具体功能和应用主要有哪些?

姚卯青:这个项目是中国移动做的一个定制双足人形机器人,这个产品主要会应用在移动这样的运营商的门店、营业厅里面去做一些接待讲解等交互的工作。

Q:接下来还会在服务机器人这个方向发力?

姚卯青:这只是在类似场景迈出的第一步,后续还会持续探索,在运营商、酒店、银行等一些服务接待的场景,其实都有海量的需求。当然,这只是我们应用方式之一,通过智能创造无限能力,通过交互让机器人进工厂,工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零售服务业,最终若干年后才会进入家庭。

Q:很多投资人认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具身智能的窗口期,你觉得智元什么时候会给市场交出一份比较大的答卷?

姚卯青:下半年交卷,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现在出来的团队也很多了,很难说到底谁的能力比较强,最主要的方式是实战检验。

很多头部公司,像智元做到一个比较高的估值水平,大家会看你的营收以及效果,下半年我们会密集进入到真正行业交卷的阶段。

世博展览馆内与观众互动的智元机器人

同质化无可避免

Q:有些公司会依赖合成数据、虚拟数据,你怎么看待数据采集的问题?

姚卯青:其实很多公司会从自身的出发点去倒推这个问题,希望以终为始去给1比10、1比99这样一个答案。

实际上在过程中,很难涵盖所有物理世界我们想让机器人做的事情。也许局部任务里面可以用仿真,但是大部分只能依赖真实世界,这也是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的效果。同时在比较多可以仿真的一些团队,如果你们深入了解的话,最近他们也在采集海量的数据。

Q:怎么看待具身智能行业同质化的问题?

姚卯青:肯定会有一些同质化,但是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足够大的,蛋糕也很大,目前头部的几家都有机会。大家都是创业公司,本身要有很大的差异化也比较难。专注于某一个场景是大家普遍的做法,有些是零售、有些是工业的、有些是家居的,我觉得这很正常。

包括智元来讲也没有做所有行业的场景,经历大量长期的筛选评估和客户的推介,过程中形成我们技术相匹配的场景,作业类场景主要就是制造加物流。

Q:智元会走向安卓模式,开放本体接口专注于模型授权吗?

姚卯青:首先商业模式上来讲,我们不太会走安卓的模式。安卓是谷歌,谷歌本身的商业模式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是靠互联网流量广告搜索这些业务,安卓主要是靠搜索。

智元作为一家本体厂商更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集聚优化给到我们的客户,更像苹果、特斯拉一样软硬件全栈优化,在手机上大家也有体验。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能够给用户带来极致体验。

Q:从智元的某一个产品举例谈谈现在产业链的进展和改善?

姚卯青:我们今年进入到集中的商业交付阶段,今年会有几千台机器人出货,现在来看的话供应链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达到大的产能,同时保证产品一致性,还是整体提升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接触的供应商,也在陪他们成长,总体来讲还是偏中小型的企业。过去在机电比较大的玩家还在跃跃欲试,我们最近的生态行业伙伴准备下场,给他们看到了车之后更大的一个机会。

Q:过去一年里面智元比较大的突破是在哪个环节?

姚卯青:我们的关节模组,尤其我们双足人形,在去年经历量产爬坡,到今年来说都基本做到稳定。去年的那个状态,因为有些车企,像奇瑞大家知道有一个 4S 店的机器人,当时他们是以车企的标准给我们做验收的,过程中确实很难受,行业早期阶段,我们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这么高的标准,现在我们发现一旦迈过这个坎之后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蜕变。

Q:从智元角度讲一下硬件和软件的降本路线大概什么样子?

姚卯青:首先,降本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比较理性看待的,因为智元整个应用场景和市场方向还是以B端为主。从取代人的角度,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就可以。工业场景的计算,我们现在继续往上走,很多硬件可以开模,整个制造成本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并不太担心,能够在成本方面让客户去接受。

Q:在真机数据采集上有哪些新的思路进展和方法?

姚卯青:数据的话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开放式的数据采集,其次我们现在也有一些真实应用场景的数据采集。很多客户愿意开放他们的场景,无论他们的作业现场,一些零售店里面去采集的,我们通过很多的专用的口令放到通用的合集,同时数据的增广等等维度上,我们结合生成式还有仿真技术。对同样一段数据,改变它的一些环境、光照,甚至是操作物的一些纹理特征形态,去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来增加多样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会停止。

出海与投资

Q:在具身智能领域,智元有没有出海计划?

姚卯青:我们现在在北美、在欧洲,在中东,在日韩,在东南亚其实都已经有一些布局,很多都是跟当地的合作伙伴去合作,本地化来实现全球化这么一个战略方向。

同时我们的产品今年开始往海外进行交付了,过去大家在很多行业里面也看到了,中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在中国能够杀出来的产品往往在海外能够快速地做突破,这也是我们确实比较看重的一块。

Q:在海外商业化落地,跟国内市场比面临哪些挑战?

姚卯青:我觉得欧洲、北美市场比中国市场更保守一些,他们对于新事物比如交互类的场景好像不太关注,而是会去看一些工业类领域的应用场景,是否具备落地条件?是否能降本增效?另外,海外用人成本更高,工厂的员工管理更难,假如每个月你都要培训好几百人的新人来上线工作,这对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都是巨大的挑战。相对而言,中国整体员工素质更高,也比较稳定。

Q:在产业投资方面,与产业方的合作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姚卯青:我们投资比较多的往往是我们一些上游的供应链,比如说传感器、关节等等这些,很多我们引入的一些投资方和股东,其实是一些场景方,包括像汽车、3C电子等。

现在围绕着上下游都做了一些紧密协同,上游的一些供应链企业,我们已经把他们的一些部件往我们的整机导入,下游的场景他们也给我们打开的,共建项目下半年有机会做一些交付。

Q:人和机器人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姚卯青:在我们构想的未来社会里,机器人还是去服务于人类的,去做一些不适合人去做的劳动。比如过于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甚至是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一些危害的环境里,让更多的机器人去替代我们。所以我们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这样合适的场景。其次,在技术的路径上做好对它的一些监督和设计,能够让机器人在我们设定的框架下安全运行。

Q:从创业角度来看,你觉得目前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

姚卯青:现在如果说想要出来创业的话,第一点需要具备跟现在已有玩家的差异化,要有独门绝技,现在同质化是有一些的。

其次,建议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应用场景,再出来创业的话可能会面临融资的挑战,因为这个赛道已经开启了。跑了两年多,很多资本纷纷已经下场或者比较重的押注了几个玩家,结合自己的特色,还有自己的应用场景讲通整个发展路线,这也是要去花时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