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抢筹港股忙 青睐科技、新能源等优质资产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收盘,年内香港恒生指数涨幅超27%。
外资机构纷纷抢筹港股优质资产。香港交易所中央结算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稳定型外资与灵活型外资的持股比例累计达到60.4%。
国泰海通证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表示,分行业看,存量视角下外资在港股大部分细分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估值仍具备较强吸引力
港股市场为何成为外资机构“必选项”?综合来看,外资机构对港股的配置逻辑在于全球资本再平衡策略下国际资本回流至新兴市场、当前港股估值仍具吸引力、港股科技板块崛起等因素。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当美元走弱,全球流动性环境趋于宽松,海外资金净流入新兴市场,H股将持续受益。
联博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朱良表示,随着香港市场IPO扩容,将进一步吸纳全球资金涌入。
与其他股市相比,港股估值仍具有吸引力。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在当前背景下,资金流动和创新可能短期内仍是股市表现更重要的驱动力。
从估值角度看,港股市场中许多优质资产的估值低于A股,尤其是在科技、消费、医药等领域。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多元资产高级策略师李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港股市场中,科技、AI等板块正成为全球资金的关注焦点,科技板块今年表现尤为亮眼;新能源赛道因长期增长,也持续受到资金青睐;高股息银行股也凭借稳健收益和行业前景,吸引了机构投资者长期配置。
持续吸引全球投资者
多元化的投资主题与市场机制的优化,正推动港股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目的地。
特别是今年以来,外资机构积极认购港股IPO项目的基石投资部分。例如,蓝思科技今年7月9日在港股上市,吸引了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橡树资本等机构参与基石投资。
高盛7月中旬发布研报称,香港IPO吸引了全球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包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以及个人投资者。其中,基石投资者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常在IPO启动前承诺大额认购,并接受3个月至6个月的锁定期。
从资金来源结构来看,据申万宏源证券统计,当前港股基石投资者中的外资机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也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和东南亚家族办公室等。
“这类投资者的深度参与为新股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关注并提升股票流动性。”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表示。
另据高盛测算,在近期香港IPO中,基石投资者持股占比从不足10%到超过80%不等。今年以来,基石投资者的认购金额已占IPO总募资规模的42%,其中约三分之二来自境外投资者。
在刘劲津看来,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情绪点燃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寻求具有增长潜力和合理估值的港股IPO项目。
全球投资者不仅参与港股IPO项目,还尽可能参与到优质港股公司的配售、可交换债等再融资项目中。例如,英诺赛科7月22日公告显示,其配售1358.4万股的H股吸引了国际长线基金参与,总订单多倍覆盖。中国石化集团今年5月份发行77.5亿港元可交换债,标的为中国石化H股,也获得境外头部长线机构认购。
“‘A+H’双重上市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双赢机会。”瑞银财富管理中国区主管吕子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通过H股融资可进一步扩大资本投入,推动业务增长。投资者得以布局以往难以触及的优质标的,尤其是过去三年全球投资者普遍低配港股,目前正迎来资金回流。从渠道来看,新股的基石投资、港股配售、二级市场交易等均呈现活跃态势。
港股市场结构更加均衡,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对外资机构的吸引力。中金公司研究部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刘刚认为,今年以来,更多制造业龙头公司的上市,恰可以补足港股在行业结构上制造与科技硬件等领域的“偏科”,使得市场结构更均衡,也有助于提升长期吸引力,强化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离岸中心和外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与地位。据中金测算,下半年港股市场IPO和配售的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较上半年节奏甚至可能加快。
在全球资金涌入港股IPO、配售项目的同时,外资机构巨头也在买入或加仓个股。
例如,今年3月10日,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美国资本集团(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Inc)以每股均价496.1961港元增持携程集团H股,交易总额约8.25亿港元。此次增持后,美国资本集团在携程集团的持仓比例提高至9.14%。
韩国投资者也在加速涌入港股。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7月13日发表的网志里提到,今年前5个月,在港的韩资持牌机构的证券交易总额超过1.5万亿港元,是去年全年的2.8倍。同时,韩国的投行也是多只在港上市新股的基石投资者。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