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力到智能体:AI如何走入千家万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广州报道
在产业链合力推动下,国产算力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跃进,并推动AI应用快速演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演讲中提到,将全面推动数智设施、技术、应用、安全与合作升级。其中数智设施涵盖网络演进、智算设施、数据供给、模型基础能力等多方面。可以预见,AI将加快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价值创造范式的系统变革,推动数字经济向更高阶的智能经济跃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在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具身智能是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多家厂商都在现场展示了重点产品,这也印证了具身智能在今年正加速量产落地的趋势。与此同时,在解决算力基础设施的计算效率方面,国产厂商也已取得较多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算力底座加速度
AI大模型浪潮中,算力基础设施正成为重要的竞争力。
杨杰在演讲中提到,在打造高效智算设施方面,中国移动将推进完善云智一体、训推一体算力资源体系,推动云计算向“云智算”升级,加快算网大脑向“算网智脑”升级,强化智算互联互通和供需对接。探索十万卡级智算中心、量子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算电协同,持续做优“通智超量”算力一体化供给。
而从产业链角度看,要实现高效的计算能力,高速互联正成为其中关键之一。
大模型持续发展过程中,Scaling Law虽然在预训练阶段走向放缓但仍未失效,这意味着运行模型对底层AI算力集群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把“单点能效”持续放大到“集群能效”,是国产算力底座当前共同面临的挑战。
有芯片公司高管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未来数据传输会是AI基础设施面临的瓶颈之一。这也是当前产业链积极推进超级点相关能力的重要背景。
曦智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亦晨在算力网络联合创新分论坛发言时提到,随着万亿级大模型发展,算力需求爆发,而电芯片性能逼近物理极限,算力缺口持续扩大。破解算力瓶颈有两大路径:提升多卡协同效率或增强单卡算力。
对此,曦智科技有支持OISA(中国移动牵头的智感互联架构)协议的超节点方案,其中涵盖光互连电交换超节点和光跃1024光互连光交换超节点两种。据介绍,前者方案采用线性直驱光互连技术,支持8台标准服务器共64张xPU卡的高速互连;后者是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解决方案,将于上海仪电国产超节点算力集群落地。
其核心技术在于,全球首创的基于硅光子技术的分布式光交换dOCS(distributed Optical Circuit Switch)芯片,就类似于取消了工厂中的中央物流中心,而是在每个车间或工作站附近设置小型的物料中转站,使物料传输路径更短、更直接。
有芯片行业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其核心要点在于,考虑到物理空间中进行数据搬运需要时间,因此能在芯片间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放到机内、卡间去解决。目前看,超节点是必然发展方向。
据悉,光跃1024光互连光交换超节点方案无需专用交换机即可实现国内外多厂商GPU间的Scale-up网络连接;此外由于光交换本身不依赖于特定的数据传输协议,这意味着其能无缝兼容不同厂商使用的互连协议。
具身智能探索落地
本地大会强调了未来碳硅生命将共生的趋势,现场具身智能从业者们也展示出,机器人们的“打工”进度表。
从趋势上看,杨杰在发言中提到,AI持续释放在技术能力、经济效益上的“两个规模效应”,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推动碳硅融合共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其中硅基生命方面,未来以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等物理硬件为“躯体”,以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为“神经中枢”的硅基生命将迎来群体性涌现,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广泛普及,硅基个体规模将远超人类,形成新的“人才红利”、出现新的“360行”。
碳基生命方面,脑机接口、生物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将推动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在生理、认知层面逐步融合、共同进化,催生外骨骼、赛博格(即半机械化人)、数字生命等碳硅融合的生命新形态,帮助人类提升身体机能、突破认知瓶颈,实现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跃升。杨杰指出,未来,将诞生越来越多以AI深度赋能的“增强人类”,重新定义生命的边界。
从碳硅生命共创方面,硅基个体将从设备工具升级为协作伙伴,组织形态加速向“人机协同”演进,“超级平台”“一人公司”加快崛起,“碳硅共生”文化加速形成,引发组织体系、伦理规范、法律制度等系统性变革。
在大会期间的智元机器人展台,就展示了多款不同尺寸的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产品。据介绍,基于不同形态的具身智能产品,公司目前构建了覆盖安防巡检、工业智造、物流分拣、讲解接待、文娱商演、教育科研、数采训练、商用清洁八大领域的解决方案。
(智元机器人展台,图源:公司提供)
其中,智元精灵G1机器人在现场展示了分拣能力,该品类可以在工业制造和物流分拣场景作业,同时能够作为数据采集和训练的抓手,为具身智能进化过程中提供数据“燃料”。四足机器狗D1 Ultra则能应用于安防巡逻、科研教育和互动娱乐等场景。
智元机器人也在积极落地工业场景。近日,智元机器人就与ODM头部企业龙旗科技官宣,双方就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龙旗科技下达了数亿元金额的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据悉,智元精灵G2前期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将在柔性抓取、多工位协同、产线数据联动等环节发挥作用。
8月,智元机器人还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这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
从应用趋势看,宇树科技创始人、CEO兼CTO王兴兴在论坛期间指出,机器人目前在消费、娱乐方面落地更快,但在家庭和工业场景会面临相对大的挑战。在他的规划中,未来希望机器人在家庭场景可以端茶倒水、做家务、买菜,但这对机器人的综合要求较高,其中涉及技术和伦理道德两方面,因此影响了落地速度。
相比之下,仅需要单一功能的机器人类目会落地更快,典型如扫地机器人。王兴兴指出,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落地还面临一定挑战,目前宇树科技在与蔚来和吉利集团推进机器人进入工厂,其主要面临效率和成本综合表现要高于当前的传统自动化设备和机械臂,待这一临界点迈过,机器人才能真正在工业场景中铺量。
“虽然目前面临挑战,但总体我很乐观。”他总结道,今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正热火朝天发展,诸多海外大公司也颇受关注,行业整体技术进展超出预期。
AI应用远与近
当然具身智能还要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王兴兴在不同场合都曾提到,人形机器人体型较大,因此保障安全性尤为重要。但目前机器人作为较为新兴的产品类型,正面临被黑客冲击的烦恼。
他发现,近期海外有一些黑客、白客都在试图破解机器人。但他也感谢这些被发现的漏洞,据透露,宇树科技也在推进欧盟安全认证相关工作。“我们也希望接受全社会的友好帮助,有更多监督帮助我们解决漏洞问题。”
实际上这类似PC行业发展早期容易遭遇电脑病毒攻击,其软件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驱动。王兴兴指出,机器人产品的发展,也要关注从底层软件到AI应用、安全甚至法律法规等层面的能力完善,这是建设一个健全具身智能体系的重要方向。
他还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机器人在工作中突然跌倒的情况:在为具身智能设计安全保护机制过程中,通常会加入较为明显的急停安全按钮或者特定的语音指令。机器人的突然跌倒,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包含机器人急停按钮被误触。
作为“智能体元年”,产业链厂商也在积极推进产业生态构建相关工作。
据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介绍,中国移动已实现 Al+产品族全领域焕新,当前AI+产品用户数累计超2.1亿,“灵犀”智能体月活用户超7000万。下一阶段,将全力推进“2026行动计划”:一是构建一个“1+1+N²”智能体产品体系,涵盖1组智能体工具、1套智能体协议、N²智能体矩阵,构建Agent+机器人产品矩阵及服务生态,推动“灵犀”智能体深度赋能;二是构建一个数智生活商城,以通信服务为基座,打造“一基+双核+两翼”体系,用智能体定义全新商业形态;三是建立一个智能体生态联盟,在商业价值、优质资源、发展政策方面深度协同。
智能体应用落地过程中,互联协议也是建设重点。中国移动在业界首发A2A-T智能体交互协议栈。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将多智能体交互整体效率提升20%。同时推出一批网络运营灵犀智能体,提升网络弹性与业务质量。
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与产业协同的深度融合,正共同推动AI从技术概念走向商业现实。在“碳硅共生”愿景下,算力与应用的良性循环正加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