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下载超千次即需申报,韩国游戏国内代理人制度落地在即

admin 阅读:49071 2025年10月1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立洋 实习生涂玥

10月14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MCST)发布通知,预告10月23日指定国内代理人制度将正式实施,满足指定条件的游戏企业必须尽快指定国内代理人,并向游戏物管理委员会(GRAC)报告指定结果。

日均下载超千次即需申报,韩国游戏国内代理人制度落地在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表示,此举旨在使国内用户能够不受语言障碍限制地与海外游戏公司取得联系,同时加强对海外企业违反韩国国内流通秩序行为的管理与监督。

作为中国游戏产业重要的出海市场之一,据伽马数据 (CNG)发布的《中国游戏出海指南-韩国篇》,韩国在全球游戏市场中占有率排名第四(7.8%),在2024年中国出海游戏收入构成中以8.8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日均下载超千次即需申报,韩国游戏国内代理人制度落地在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以《游戏产业振兴法》修正案出台和国内代理人制度落地为代表,韩国游戏市场的合规监管正不断收紧,随着中国游戏出海迈向长线深入运营,进一步增强海外合规和法律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正成为中国游戏企业的迫切需求。

新合规制度

从覆盖范围来看,国内代理人制度强制要求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海外游戏公司,在韩国国内指定代理人。具体而言,该项制度适用的公司主体需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公司是从事游戏分发或游戏提供业务,且在韩国没有居所或营业场所的企业。就企业是否向韩国提供游戏服务,监管机构会结合以下要素综合判断:提供韩语版本的游戏、使用韩元支付、设置韩国区域锁等。

另一方面,满足一定营业额、下载量门槛之一,或因发生或可能发生对游戏用户造成显著损害的事件、事故,被会被认定为适用主体。

其中,营业额指标即上一年度全球总销售额达 1 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52 亿元)。该项指标计算时需以首尔货币经纪官网公布的年均汇率为准。值得注意的是,非游戏主业但涉足游戏业务的科技公司也需纳入统计;

而下载量门槛指上一年度韩国移动设备日均下载量超 1000 次。该项指标只考虑单款移动端游戏是否日均下载量超过1000次,若多款游戏累计达到1000次下载量,不会触发此门槛。

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言上游戏法负责人吴让军在接受21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国内代理人制度施行后,预计约有90余家外国游戏公司受到影响。对中国游戏企业而言,指定国内代理人时应注意四个关键点。

其一,国内代理人必须在韩国有居所或实际经营场所,必须安排专人亲自响应,确保联系方式有效,不能以语音留言、自动邮件回复等形式化的方式应对;

其二,如果中国游戏企业在韩国已经设立了子公司,但该子公司并不负责运营韩国游戏业务,这种情况下中国游戏企业仍然需要指定国内代理人;

其三,中国游戏企业出海时通常会设立香港或新加坡子公司,若母公司和子公司同时有在韩国发行游戏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都需要各自指定国内代理人;

其四,国内代理人指定时,需要在游戏的服务条款中公示国内代理人的名称、地址、韩国国内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完成指定后需向韩国游戏物管理委员会(GRAC)报告指定情况。

该项制度划定了违规红线,若有义务指定国内代理人的主体未履行该指定义务,可能被处以不超过2000万韩元(约合1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罚款并非一次性处罚。每年销售额或用户数量符合国内代理人指定义务的适用标准,未履行指定义务的主体每年都可能被处以一次不超过2000万韩元的罚款。

从监管指向的角度,吴让军表示,国内代理人制度能够推动韩国监管机构改善执法沟通效率,同时强化外国企业合规执行。但该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表现为处罚单一且震慑力度不大、对用户权益保护不足、暂未设置监督义务等。

全球合规监管趋严

事实上,对韩国游戏市场而言,国内代理人制度并不是合规监管的开始,而是游戏行业监管逐步推进的一环,也或是未来合规监管持续收紧的讯号。

吴让军指出,自2023年以来,韩国《游戏产业振兴法》进行了5次密集的修订。而国内代理人制度是针对其在2024年3月正式实施后暴露出的问题背景下新增的。

据公开资料,2024年韩国《游戏产业振兴法》修正案已经对游戏内容实施了严格监管,内容包括要求游戏公司公示随机型道具的抽取概率、 GRAC分级标准强制19岁以上的游戏必须通过实名年龄验证等。

此外,《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已经限制了游戏对于游戏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使用。

“韩国近期又提出了《游戏产业促进法》的新修正案,拟进一步要求国内代理人履行‘用户损害预防’义务,并赋予外国游戏企业对国内代理人的监督义务。”吴让军表示。

从全球视角来看,韩国的国内代理人制度是全球游戏市场监管趋严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境外游戏公司监管层面。

近年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游戏行业的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数据隐私保护和消费欺诈问题呈现出日趋严格的监管态势。以2022年《堡垒之夜》5.2亿美元罚款案与2025年《原神》2000万美元和解案为典型案例。

两者均因COPPA违规、暗黑模式、诱导消费和消费者欺诈被处罚,涉及未获父母同意收集儿童数据和通过设计误导消费,表明FTC的执法逻辑已从单一数据保护扩展至消费者心理与财务安全的全面监管。

与此呼应,日本也在持续加强对海外游戏企业的税务合规监管。

2025年4月1日,日本《令和6年度税制修正案》正式实施,对跨境数字服务企业的消费税征收制度做出调整,规定Apple、Google等主要App平台在向日本消费者提供数字服务时,需就其平台上所有交易代扣并申报10%的消费税。

此外,消费税纳税义务的判定标准将由原来的“连续两年基准期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日元”改为“任一年度销售额达到1000万日元即触发纳税义务”。这一变化将使一些中小型海外游戏企业被认定为应税纳税人,需在日完成消费税登记并履行申报义务。

在合规监管日益收紧的背景下,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企业市场准入受阻、品牌声誉受损甚至巨额处罚,这一风险已经引起了头部游戏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重视。

“近年来全球游戏产业监管逐渐收紧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监管都在不断细化。游戏出海企业如果沿用过去‘快上架、快变现’的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吴让军向记者表示。

对此,他进一步为中国游戏企业给出两点建议。其一,企业应建立内部机制,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监管沟通;其二,出海企业应建立前瞻思维,提前关注各国法律动态、政策风向和执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