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访|中泰国际李迅雷:投资要有效,消费无条件优先

admin 阅读:43499 2025年10月2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报道

21专访|中泰国际李迅雷:投资要有效,消费无条件优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月20—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具体来看,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结合最新消费数据,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增长4.5%。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增长3.3%。9月份,社消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餐饮收入增长0.9%。

21专访|中泰国际李迅雷:投资要有效,消费无条件优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看待内需新引擎,怎样形成提振消费、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当前市场的最新动向是什么,如何看待四季度的增量政策?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围绕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他看来,大力提振消费是下一阶段宏观政策最核心任务,发展服务业可大规模吸纳就业。当前关注宏观政策的眼光不能短期化,应把国家发改委、各部委下半年陆续出台的各类政策加总考虑,四季度仍可能推出增量措施,但政策见效需时间累积。

消费无条件优先

《21世纪》:全会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你如何判断中国提振消费所处的关键时期,其时间窗口期有多紧迫?

李迅雷:前三季度,我国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但9月份餐饮收入增速为0.9%、网约车订单下滑,说明国内大循环还不畅,CPI、PPI尚未转正,核心症结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要把内需堵点打通,就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需要比较大的提振消费力度才能够实现,用新需求带动新供给,用新供给再创造新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消费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未来要把钱真正投到人、投到服务场景,让服务消费占比继续提高,才有足够动能把国内大循环转起来。

《21世纪》:如何看待大力提振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的关系?

李迅雷:四中全会把“大力提振消费”写进公报,却没有“大力提振投资”的提法,差别就在“有效”二字:投资必须有效,消费则无条件优先。

现在提消除“内卷”,就是要解决全国统一大市场里卡点堵点的外显问题,使价格实现合理回升。这些具体要求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目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要把卡点拆掉、让货和人顺畅流动,消费和投资也才算真正循环起来。

何为有效投资?例如,当前AI算力要跑起来,背后必须是持续扩大的电力供给,新基建一大核心是保障电力,算力中心、新型电力系统这些投资未来会持续增加。

同时,公路、铁路等传统基建前三季度投资明显下滑,就要顺势把规模、增速降下来。四中全会强调的“有效投资”,就是把有限资金从传统基建转到电力、算力等新基建,支持高科技突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新基建要看市场真实需求

《21世纪》:你曾以日本为例,指出基建投资需警惕边际效用递减和人口流向的趋势。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在新基建中,如何确保资源优先配置于能真正提升经济密度、促进要素畅通循环的关键节点?

李迅雷:网络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它流动的速度要更加快捷。我们现在进入AI时代,算力需求就非常大,基础设施也要根据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来实现,和人流、物流相匹配。

例如,西部有绿电就让它多做计算,东部有需求就远程调用,这就是东数西算。用能源禀赋决定算力布局,用网络速度替代长途物流,节点自然往经济密度高的地方集中。

项目筛选如何匹配?一是看市场真实需求,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二是明确债务红线,看建设新基建有没有现金流,有效市场出价、有为政府划线,统筹资源的优先流向,让新基建项目的通道和节点进一步顺畅。

《21世纪》:今年四季度落地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固定投资拉动、整体经济影响会是怎样的?和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比,有什么不同?

李迅雷:这5000亿元政策性工具,也就是政策性开发银行发行的这种金融债,可以看成财政的增量政策,是一个广义财政,在财政一般预算之外再补充一笔资金。

政策性开发银行发债筹来的这5000亿,主要投向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来托底,不至于让投资增速继续下滑。与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不同,这次几乎没有传统基建份额,项目清单里就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安全这一类,重点投向硬科技节点。

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发展服务业

《21世纪》: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公共消费支出如何才能有效撬动私人消费?如何有效地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李迅雷:二十届四中全会十分注重民生。我的理解是,“十五五”期间,中国还处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有研究团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从2022年至2031年十年间,中国将迎来“退休潮”,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据我们测算,财政补养老金缺口占比已从2015年的4%提升到2024年的9%,“十五五”期间可能会自然抬到12%左右。

这笔财政支出是刚性的、直达民生的公共消费。未来,要把养老、育幼、生育补贴这些底线兜牢,居民才敢把当期收入转去消费。因此,公共消费的规模只会刚性扩张,方向就是补社保、补育儿、补基本公共服务。

在提升居民收入方面,全会公报给了一些原则,还没有列出具体举措。目前看,发展高科技、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

未来要提供低保、育幼、生育补贴,逐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把居民和职工的养老缺口补平,社保扩面,让民营企业也全员参保,提高社会的最低保障度。

《21世纪》:全会还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人才红利”的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李迅雷:随着传统产业越来越智能化、数字化,很多企业都变成了无人工厂,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我的建议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吸纳就业提供非常好的空间。

一些可以放开的领域,可以逐步去放松管控,例如游艇经济、低空经济、外资体检、高端康养,像游艇经济比低空经济的安全系数更高一些,在国外也是成熟业态。

在国内放开高端医疗、游艇这些供给,让高收入人群把钱留在国内花,既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又能把配套的就业和税收一起留在国内。

《21世纪》:如何看待四季度的增量政策预期?

李迅雷:如果PPI、CPI这两项关键指标转正,意味着我们的需求会上升,企业盈利也能增长,市场就步入到一个良性循环。

央行继续降息是关键,宏观政策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四中全会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市场对四季度增量政策关注不能短期化,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那些看似非标配的政策正在累积,也会形成一个有效的力量,慢变量也要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