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智联,物联网商业奇点趋近

admin 阅读:46373 2025年11月04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无锡报道

11月2日,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落幕。 

今年是物联网从“规模化应用”迈向“智能化重构”的关键节点。本届物博会围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赋能”这一年度主线,以国际化视野搭平台、专业化成果领航向、高端化研讨促创新、产业化实践激动能。

万物智联,物联网商业奇点趋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届物博会发挥“磁场效应”,促成微星物联-全球卫星物联网运营、NTC传感器生产基地、智行矿山无人驾驶等26个重大项目洽谈签约,合作金额超32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

一年一度的物博会,已成为观察全球物联网发展的风向标。2025年的盛会,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技术底层到商业落地的完整路径——以感知为眼、通信为脉、应用为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物智联”时代正加速到来。

传感突破

物联网的起点是感知,传感器便是实现物联网的前提和基础。

万物智联,物联网商业奇点趋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在无锡,温度与压力传感器是传感器产业中基础最雄厚、企业集聚度最高的优势品类;一批专注于惯性导航、柔性传感器等前沿技术的新锐企业快速成长。此外,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代表高端传感器是智能感知系统的核心,也是当前产业升级和未来竞争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万物智联,物联网商业奇点趋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传感器“皇冠上的明珠”——六维力传感器领域,今年6月创立的无锡智立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立传感”)已率先突破。

在今年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CITE(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等展会上,不少企业都演示了“机器人夹鸡蛋”操作。智立传感总经理包晨誉告诉记者,这一动作主要考验高精度力控:夹爪在接触到鸡蛋时,其末端的六维力传感器就要分析出既能防止滑落又远低于破碎阈值的最优抓取力;当机械臂带着鸡蛋进行移动时,传感器会持续监测由惯性引起的力与力矩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力矩补偿,确保移动过程中施加在鸡蛋上的净力保持恒定。

在2024年之前,六维力传感器几乎被美国ATI、瑞士Bota Systems等海外企业垄断,售价昂贵,很少用在工业和具身机器人上。抓住国产化机遇,智立传感等一批国内企业崭露头角。 

包晨誉介绍道,智立传感是国内首家基于国产芯片、AI端侧推理方案研发六维力传感器的企业。“以前传感器数据需要人工标记、修正,我们根据数据提取特征研发了垂直模型,传感器内部的AI推理芯片可以实时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并推算出精准的力和力矩。”

目前,六维力传感器已经能够用在人形机器人的手腕、脚踝,以及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上。包晨誉指出,人形机器人在走路时遇到凹陷或不平整的情况时,如果不带力控会容易摔倒。六维力传感器具备自纠正功能,能够基于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对下压力、力矩进行算法补偿,而后通过小脑的算法执行动作。

在六维力传感器之外,围绕传感器核心技术,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瞄准识别、定位、导航等感知领域,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面向高灵敏度微压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毫米波传感器、高性能MEMS姿态陀螺仪、机器视觉系统、智能终端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核心产品。 

本届物博会上,江苏省MEMS传感器与专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启动。该实验室由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建,聚焦MEMS传感器及专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新型MEMS传感器技术、CMOS与MEMS单芯片集成制造平台三大核心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通信筑基

2024年以来,中国两大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国网星座”、“千帆星座”陆续发射、组网。

这补上了通信的一环。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祝强指出,导航卫星距离地面34000公里或更远,地面用户很难直接使用其信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前沿的技术方向是利用低轨卫星星座:让低轨卫星接收中轨导航卫星的信号,计算出修正信息,再向地面播发。这种“天基增强”方式,可以提升全球定位精度,并节约建设昂贵地基增强系统的成本。

这也补上了物联网的通信环节。祝强告诉记者,距离较远的设备要协作,离不开网络通信。这此前依靠Wi-Fi、专用网络或5G等公共网络,如今可以通过卫星星座的覆盖实现连接。

紧抓风口,今年无锡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两大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明确要推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低空智联网、卫星物联网四大行业应用。

目前在卫星通信领域,无锡企业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如氦星光联在卫星激光通信商业化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银河航天构建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本届物博会上,5G NTN卫星物联网全球试验网也正式发布。5G NTN卫星物联网试验网已在海外服务多个规模化场景,为能源、海洋、重型机械及无人机监测等领域提供关键支撑。

“卫星物联网是真正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有效手段。”鹏鹄物宇(无锡)航天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源告诉记者,该公司的技术路径是5G NTN,即把5G搬到天上去。而地面5G物联网芯片“上星”,成本和地面网一样。这意味着,未来3到5年左右,地面所有的物联网终端都将具备卫星通信+地面通信的通信模组,来实现百分百的数据回传和设备监测。

物博会上发布的《2025全球物联网十大趋势洞察》观察到,低轨卫星通信、高空平台与地面5G/6G网络深度融合,利用动态频谱共享与智能路由技术构建全域无缝覆盖通信基础设施,消除偏远地区通信盲区,推动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运营商协同,催生新型物联网服务商及“卫星物联网+”新模式新业态。

应用燎原

当感知足够敏锐,通信足够畅通,应用的“引爆”便水到渠成。

目前在车联网方面,无锡走在全国前列。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也指出,“支持无锡市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建设车联网先导区”。

无锡目前已构建形成全国范围最大、稳定性最优的交通指挥数字信号输出体系,汇聚全域2458个路口信号灯数据,160个点位视频感知数据、193个点位雷达点云数据,有效支撑公安交管拥堵溯源、特情保障、交通态势分析等服务,赋能智能网联公交、出租,以及重点车辆优先通行服务。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上的红绿灯倒计时、绿波,最早是无锡在2019年联合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推到图商的。”无锡市车联网产业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华贤平介绍道,无锡正推进全域信号灯上图、上车、上自动驾驶。

“上自动驾驶”主要体现在公共交通自动驾驶体系上。目前,无锡聚焦公交与巡游出租两大方向,一方面已部署62辆无人小巴,覆盖近100平方公里,实现固定线路与网约响应的双模式并行;另一方面也在推进自动驾驶巡游出租车落地,先后与百度、哈啰、千里科技、京东等不同成熟度的自动驾驶出租企业对接,积导入元戎启行等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企业,有序开展自动驾驶巡游出租车示范工作。

本届物博会上,5G-A“四融合”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实践成果发布。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总经理黄刚介绍,中国移动在无锡率先落地交通指挥数字信号“新国标”,实现全国首个城市级5G-A多元算力、通信网络、高质量数据、实际应用的“四融合”方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场景示范向实战应用跨越。

从车路协同的场景落地到工业互联的精准赋能,从卫星组网的天地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蓝图绘就,目前在无锡,物联网技术已覆盖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300余个细分行业。

这些应用的落地,标志着物联网产业已经走过了技术验证期,进入了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规模化增长阶段。这,就是物联网的“无锡答案”,也是献给未来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