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ASML中国区总裁沈波:AI浪潮下的“光刻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中,今年前三季度光刻巨头ASML交出一份稳健的财报答卷。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ASML实现净销售额75亿欧元,净光刻系统销售额56亿欧元,净利润21亿欧元,毛利率为51.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SML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波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道:“当下半导体仍然处于调整阶段,在慢慢恢复上行周期的过程中。2025年ASML预期净销售额增长15%左右,预计2026年将不低于2025年水平。中长期看,2030年公司营业额会在440亿到600亿欧元之间,我们对行业整体前景保持乐观。”
(ASML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波)
其中,AI正成为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的关键力量之一。ASML首席执行官傅恪礼(Christophe Fouquet)在第三季度财报后的访谈中指出,AI相关投资持续强劲,带动先进逻辑芯片与DRAM芯片需求增长,并将惠及ASML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光刻设备在晶圆厂总体投资中的占比正持续上升。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AI仍处在投入与建设阶段,大规模落地仍需时间。
“理论上讲,AI行业的蓬勃发展会利好像ASML这样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但目前对设备需求的带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沈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为什么呢?说明现在AI发展带来的真正芯片产能需求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当对芯片产能的需求大量落地,晶圆厂需要更多光刻机,我们的业务就会随这部分需求而增长。”
AI之外,中国市场也是外界关注焦点。一方面由于此前在中国市场积累的未交付订单,过去两年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比较高,ASML预计明年中国业务将逐步回归常态化,另一方面ASML也在合法合规原则下,继续在本地为客户提供支持与服务。
截至目前,ASML中国区员工已超过2000人,同比增长约10%。并且从2018年首次参展至今,ASML连续第七次参加进博会,在这个舞台上,这家光刻巨头展示其全景光刻解决方案,也折射出一个全球产业链龙头对AI时代半导体发展的支持。
AI重构半导体新局
“半导体行业正在形成一个共识,下一波半导体市场的大发展,AI将是主要的推动力。”沈波表示,过去几十年,几乎半导体产业的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一次新的应用革命——从个人电脑、互联网,到智能手机与智能终端。
如今,这一轮接力棒交到了AI手中。AI已经从计算技术演变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其对产业链的拉动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科技浪潮。
“过去大家常说‘芯片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如今已演进成为AI芯片是社会、工业、生活中非常基础的‘食物’。”沈波这样形容。
AI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单一技术,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力量。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AI将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左右的价值。
AI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计算架构、设备制造以及产业协同的深刻变化。
在沈波看来:“谈到AI大家更多地是想到大模型,其实AI真正对半导体设备需求带来影响的是应用端。现在大模型正处于投资建设阶段,有赖于GPU、数据等,而当终端应用兴盛起来时,AI市场才会真正带来半导体产业的全面发展。”
这句话道出了当下AI浪潮的结构性特征:上游投资热烈,终端需求尚未全面释放,当前AI仍然处在投资热潮的阶段。
在全球各大科技厂商兴建数据中心的同时,新的AI生态联盟正在形成。近期,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并投资了OpenAI、诺基亚、英特尔公司;OpenAI则与AWS、甲骨文、微软、谷歌等纷纷签下百亿美元、千亿美元的算力大单,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值得一提的,ASML为加速AI的应用与融合,和法国人工智能明星企业Mistral AI达成战略合作,成为Mistral AI C轮融资的领投方,持股约11%。
全球AI算力巨头的集聚,意味着产业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上游集中。然而,只有当这些投入在制造端转化为实际产能、AI在应用端规模化普及,AI浪潮才会真正进入落地期。
沈波认为:“真正爆发式的增长时刻,是在需求传导到消费电子端的时候,当每个人用的手机、电脑、家用电器都有AI属性的时候,AI技术或芯片行业会真正进入快速发展和落地阶段。”
当然,ASML看好中长期AI对半导体行业的持续推动。沈波还提到政策层面的助推作用,《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到,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国家也在积极引导,而AI技术对半导体行业影响的真正落地是在生产制造环节和消费电子端。”
沈波补充说:“在这个趋势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情况下,其带来的芯片产能增加是有限的。如果后续看到ASML的业绩显著提升,说明AI带来的芯片产能需求落地了,AI的大规模应用也开始了。”
AI浪潮下的“剪刀差”:算力渴求与能耗焦虑
“AI带来两大挑战:算力和能耗。”沈波向记者直言。过去几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基本遵循摩尔定律,即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倍,性能同步提升。但在AI时代,这条发展曲线不再适配。
沈波解释说:“算力的增长需求远远超过摩尔定律,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剪刀差。一边是AI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另一边是芯片性能提升的有限速度。”
另一个挑战在于能耗。“在传统半导体发展过程中,我们普遍认为能效是持续提升的,单位算力消耗的能源会不断下降。但AI时代完全不同。算力需求每年呈指数级增长,如果假设其他技术条件保持不变,仅通过增加模型参数提升性能,那么为了在200小时内完成一次超大模型训练,所需的计算速度必须大幅提升,按照现有能效推算,到2035年前后,运行一个顶级大模型所需的功率峰值,可能就接近全球的电力供应总量。”沈波说道。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沈波谈到了两个方向,其一是提高AI模型的效率;其二是尽量缩小剪刀差,提升芯片本身的性能。比如,创新芯片架构,3D架构、存算一体、HBM(High Bandwidth Memory 高带宽内存芯片)等技术,都会变成未来芯片行业的大趋势;又比如晶体管微缩,让芯片制程继续向前发展。
面对AI带来的新挑战,ASML选择了“双轨并行”的路线。一方面,ASML通过2D微缩来进一步推动芯片制程前进,“有人称1纳米芯片将达到物理极限,摩尔定律会失效,但其实制造1纳米芯片的时候,对应的金属间距还是18纳米,从物理学的角度、设备的角度还可以继续缩小。但是每前进一纳米,都需要很多努力。”沈波说道。
另一方面,ASML赋能3D集成技术,加码先进封装环节。现在芯片类型很多,如何在3D空间中更好地进行集成封装,是一大难题。因此,先进封装应运而生,和以往不同的是,先进封装需要上下游更紧密的合作,所以从封测厂到晶圆厂,再到ASML这样的设备厂商,都在进入这一领域。
今年三季度,ASML已经发运了第一台服务于先进封装的光刻机TWINSCAN XT:260,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良率;除先进封装外,TWINSCAN XT: 260还可支持主流市场的其他广泛应用。沈波表示,目前TWINSCAN XT:260的客户有晶圆厂、封测厂。不论是传统的后道封装厂还是前道企业,诸多企业都在探索先进封装领域的机遇。
中国市场的理性回归和长期投入
在ASML看好AI发展的同时,中国市场也出现新的态势。傅恪礼表示,2024年和2025年ASML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表现强劲,但预计2026年来自中国客户的需求将从高基数水平回落。
过去两年,中国市场在ASML全球销售额中的占比一度达到逾30%。
对于预期的2026年回落,沈波解释称,这一变化在正常的产业周期性调整范围内,并不意味着市场下滑或战略收缩。“首先,半导体是一个有周期的行业,无法一直保持增长,会有上行和下行阶段,销售额占比的变化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沈波表示。
他进一步说明,2023年之前,中国市场在ASML全球份额中的占比长期维持在15%~20%,“前面的几年都在这个区间里,所以我们预期明年回归历史常规水平,是一个正常化的表现。”
“过去两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较高,是因为不同地区客户需求的时间节点发生一些变化,使我们有能力交付了一些此前的积压订单,自然带来一波成长。这部分产能需要一些时间消化,这也会导致周期性地出现变化,是正常的情况。”
沈波强调,“结合我们全球不同地区的份额来看,经常会有‘此消彼长’的情况。”
目前,ASML部分产品在销往中国时需遵循出口管制规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上国产设备也发展迅猛,沈波表示:“这几年国内设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谈及竞争,沈波表示ASML是伴随着竞争一路成长起来的,并且良性竞争能够促进行业发展。同时他也指出,随着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未来国内企业将不仅服务中国市场,而是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我们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公司,不管是光刻机还是其他设备,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里的参与者,最后要做国际化的公司。”
对ASML而言,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习生苏梓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