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分析师胡丹:光伏从成本与规模,转向系统与消纳

admin 阅读:40495 2025年11月21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成都报道

2025年,光伏行业阶段性调整,反映出供需失衡与竞争无序。但必须看到,全球能源转型的底层需求并未减弱,反而在气候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驱动下愈发迫切。

11月19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

标普分析师胡丹:光伏从成本与规模,转向系统与消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会上标普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光伏首席分析师胡丹分享了她对全球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形势与思考。

胡丹谈到,未来的机遇,将属于那些兼具技术、系统、全球化综合能力的企业,既能深耕技术创新,又能实现多能互补与智能协同,还能灵活应对不同市场的政策与本地化要求。

更加注重系统融合与消纳能力

在中国,新能源已从过去的“辅助性电源”逐步转变为“主力电源”,这是能源结构深刻变革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的深度脱碳,也高度依赖电气化。发展新能源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战略必需。

标普分析师胡丹:光伏从成本与规模,转向系统与消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投资角度看,根据标普全球在2025年初发布的预测,未来5至10年,新能源技术仍将是全球能源资产投资的核心领域,并已在2025年首次超越上游油气、输配电及传统石化能源建设的投资规模。其中,光伏、风电与储能占据新能源投资的绝大部分份额。

胡丹谈到,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标志着光伏正式成为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主导力量。这一历史性转变,离不开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崛起与规模化贡献。与此同时,储能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与光伏形成紧密协同。

过去五年,全球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实现了约四倍的增长,从2020年的150GW跃升至2025年的近600GW。这一增速远超其他能源形式,充分体现了光伏产业的强劲动能。

标普分析师胡丹:光伏从成本与规模,转向系统与消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随着装机规模的迅速扩大,新能源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弃光弃风现象频发,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这促使行业从过去重规模、重成本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融合与消纳能力的新阶段。”胡丹称,未来的重点,不再是单纯追求装机量,而是如何实现从发端到用端的高效协同,提升新能源在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渗透率与可靠性。

在此背景下,储能的作用愈发关键。“光储不分家”已成为行业共识。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能够有效平抑光伏出力波动,提升电网接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尤其在光伏渗透率不断提升的今天,储能已成为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配套。

中美欧市场广阔

当前,中美欧三大市场仍是全球光伏与储能发展的核心引擎,但各自正经历不同的政策与市场转型。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市场光伏装机呈现“冲高回落”态势。随着国家发改委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要求,以及各省陆续推行机制电价与机制电量改革,新能源正加速融入电力市场。

这一转变虽提升了市场化程度,但也对项目经济性提出更高要求。展望2026年,受机制电价落地及消纳空间限制影响,新增装机或将面临一定压力,但光储协同的应用场景仍有政策支持,长期前景依然向好。

欧洲能源转型的加速,带动欧洲市场光伏与户用储能需求激增。2023年~2024年随电价回落,市场趋于平稳。但2025~2026年,大型储能(大储)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2024年初西班牙与葡萄牙发生大范围停电事件后,各国对电网稳定性的重视显著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对大储的政策与投资倾斜。

尽管面临贸易壁垒、关税调整及政策不确定性等挑战,美国仍是全球单位价值最高的新能源市场,对中国企业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政策波动虽带来短期风险,但长期需求依然坚挺。

此外,沙特、巴基斯坦、非洲部分国家等新兴市场也在光伏领域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成为全球产业布局的新热点。

胡丹建议,面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与产能本地化趋势,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依然稳固。这不仅体现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中下游环节,更延伸至上游关键材料、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体系。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韧性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涵盖原材料供应、先进制造、人才储备与全链条配套能力。这种系统性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单一国家或地区复制或替代。

同时,技术迭代也在持续加速。无论是晶硅电池效率的突破,还是储能系统能量密度的提升,亦或是电解槽等绿氢技术的进步,都在为新能源的深度脱碳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