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药集团总会计师杨珊华博士: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医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医药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逐渐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药集团”),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也面临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专访了国药集团总会计师、中国医药会计学会会长杨珊华博士,他分享了国药集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药研发、国际竞争力提升、风险管理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战略思考和实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杨珊华。资料图
寻求差异化创新
《21世纪》:随着医药科技创新的加速,新药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你认为这对于国药集团的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杨珊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国药集团而言也是有挑战和机遇的。从挑战来说,对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发投入、研发体制机制以及产学研融合的进路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国药集团来说,我们将在重大项目的研发创新、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同时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从原来的重视研发投入,到现在同时重视研发的投入、研发质量及产出。将科技人员的贡献、研发质量和绩效结合起来,共同促进集团研发效率提升,使研发成果更加显著,提升整个集团的新质生产力。
《21世纪》:面对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和变化,你认为新质生产力对于国药集团的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国药集团又是如何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来应对市场挑战的?
杨珊华:在疫情期间,国药集团的新冠疫苗在全球11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了推广和使用,这说明了国药集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有成功的案例。
下一步,首先要针对中国市场的临床需求和国际对于新药研发的需求,充分利用国药集团的国际化渠道、一体化供应链以及成本优势,引进创新药品和前沿技术,建立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要从原来的“泛泛创新的1.0”向“精选优质创新的2.0”迈进。实际上就是要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创新,研发出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出来。
第三,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机遇。聚焦重点国家、新型市场和重点项目优化海外的网络布局,加强海外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强和国际科技研发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活动,以及标准制定,拓展与世界一流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资本、人才和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资源的配置。
《21世纪》:由你首倡并领导研发的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去年已在服贸会上发布,其应用前景如何,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杨珊华:中国医药和企业研发指数自去年3月份首次发布以后,又在当年的服贸会上发布。该指数之所以能够发布并得到高度重视,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表现在它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于科学性,这个指数由我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姚立杰教授带领研发团队首创,它的科学性在于改变了原来只从研发投入这一个维度来评价研发状况和水平的格局。我们从研发投入、研发质量、研发产出和研发支持4个维度来构建指数,而且数据做到100%的可验证。
它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科技研发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地方政府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评价当地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水平提供依据,为地方制定优化科技政策提供依据;为医药企业评价医药研发、对标先进提供了指南针;在资本市场也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增量的、有利于投资判断的信息。
这个指数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客观科学地评价了医药研发的状况和水平,实际上评价的是企业或者地区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所以通过这个指数不仅能够评价创新能力,同时还能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指数的评价和激励功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
另外,这个指数实际上是广大的医药企业研发数据的积累,积累了无限的大数据,为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医药领域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我相信在推动医药研发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图片来源:IC photo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21世纪》:在未来的医药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你认为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国药集团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变化?
杨珊华: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传统产业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未来的医药科技会向新领域、新技术、新市场进军;产学研将进一步深度的融合,新产品的转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将更加快捷。
就国药集团自身而言,我们将加快前沿技术的发展,把握全球生物技术加速迭代的新趋势,加快前沿和原始创新领域布局,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迈进,推动一批新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坚持开放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发展。
我们还将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坚持国家战略性需求导向,主动融入到国家的创新体系中,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突出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攻关,强化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我们将在多联多价疫苗、新型佐剂疫苗、抗体药物、小分子创新药、中药创新药等领域加快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此外,我们集团今年设立了战新产业发展中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紧紧围绕现有的主责、主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强化创新投资和产业布局的有效性。
最后,我们将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集团已经设立了数字科技公司,将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各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AI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培育智慧医疗典型场景,助力医药卫生机构发展数字医疗;积极建设智能工厂,开展“5G+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21世纪》:在医药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去平衡创新的风险与收益?国药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
杨珊华:我们首先要去思考对于医药科技创新领域的收益是什么、风险是什么。这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医药的价值和一般商品的价值不同,它具有临床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评估收益不能只评估它的经济收益,也要评估它的临床收益和社会收益。
当然我们在评估风险的时候,不能只评估经济上的这个风险,要做好风险和收益的管控,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在研发人才队伍和人才机制方面做好风险管控。生物医药产业中新药研发要成功,首先是需要领先的高科技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风险。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产权,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委外研发和合作,都存在知识产权。对于具有保密性质的知识产权,更加要注意避免泄密。
第三,加强研发资金的管理。现在对于新药的研发来说就需要高投入。在医药研发领域存在着“三个十”的定律——10%的成功率,但是要10亿美元的投资和10年的研发周期,对于新药来说,要做好研发资金的筹备和使用,防止研发资金不能及时跟上产生风险。
第四,加强重大研发项目的过程管理、里程碑管理。重大研发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每一个项目涉及人、财、物各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研发的节点、里程碑都需要高度重视、严密管控和有机衔接。
促进药品结构升级
《21世纪》: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看待当前的政策环境对医药企业的影响?
杨珊华:从政策面来讲,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是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的。应该说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鼓励创新,越来越鼓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医药行业就是创新行业,因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医药健康产业的需求是我们要不断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所以要不断创新。因此,不管是国家药品管理法,还是国家有关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对于医药健康产业都是积极支持的。比如近年来在医药创新有关政策方面,规定改革药品注册的分类、建立上市药品的目录集、创新药品审评的机制、建立关联审评和审批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优化创新政策和环境。国家的政策导向不管是对于医药工业,还是医药流通、医药研发都是有利的。在这种政策环境下,要积极推动医药研发创新。
但是从目前来说,我认为我们的医药创新还不够,我们的创新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怎样应对、如何看待现有的政策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医药行业发展将迎来大变局。现在国家积极推行医药研发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可以预见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它的创新发展速度应该会高于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在产业结构中应该会占更大的比重。过去5年用药前20位的品种到现在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抗体药物等一些创新性强的产品也进入了临床用药的前列。预计在企业结构方面,强弱差距将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就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
第二,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发展新动能。过去10年,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国家加大医药卫生的投入、医保目录的扩容。但是近年来这些直接来自需求侧的动能是在减弱的。作为医药企业来说,需要在供给侧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面向国内的大循环,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用药结构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创新药在产品结构中的比重。
第三,要认识到企业的创新驱动转型是重要任务。国家是鼓励创新的,医药创新肯定会驶入快车道。现在新药的研发数量增加,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实际上是在大量的布局;一批产品,开展中外同步的注册申报,向境外授权的新药也在日益增多,预计“十四五”期间有200个以上的国产新药申报新药的上市申请,或是生物制品的许可申请,获批新药可能超过100个。这些新药的临床表现如何、能否顺利获批并实现商业化价值、相应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能否顺利实现商业化转型等等,终将关系到创新生态的演变,影响到整个医药工业的转型升级。当然,机遇大于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21世纪》:有人主张要通过大规模的并购来快速整合医药资源,以此提升新质生产力。你是如何看待这种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扩张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做法呢?
杨珊华: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特定的阶段,通过投资并购来提升新质生产力也是可以考虑的手段。特别是当下医药卫生政策和现有的医药研发政策使医药企业的研发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这与医药研发的特点是高度相关的。
再有,近年来的带量采购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也拉开了行业内企业的差距。所以在这种政策下,投资并购、重组整合会超过以往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因此这给创新能力强,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实际上带来的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通过并购,能够迅速补齐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和主营业务结构;同时可以集中力量来发展优势领域,提高创新药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只是通过投资并购来发展企业。要将内涵式发展和投资并购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坚持服务于国家的战新产业发展、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服务于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