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王长田:“生存压力在于娱乐方式的改变”丨北影节时间

admin 阅读:63349 2024年04月2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泓源 北京报道 

光线王长田:“生存压力在于娱乐方式的改变”丨北影节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影业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好消息在于,市场正在恢复。

光线王长田:“生存压力在于娱乐方式的改变”丨北影节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549.15亿元,自2020年以来全国电影票房首次重返500亿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的85.45%。

同期,技术带来新的增量。

光线王长田:“生存压力在于娱乐方式的改变”丨北影节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2月16日,OpenAI发布首个AI视频生成模型Sora,能够生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同时保持极高一致性,并可理解和模拟物理世界。

3月,月之暗面宣布其对话式AI助手产品Kimi智能助手现已支持200万字的无损上下文输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产大模型Kimi文字能力全面达到GPT-4水平。

4月21日,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相关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将AI抬高到了行业生存的关键要素。

他初步预计,AI会让电影制作效率提高30%或者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制作成本降低20%。“尤其在动画电影方面,因为动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能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王长田说。

这甚至成为盈利关键。“中国电影行业内容生产环节整体是亏损的,如果我们能够降低20%成本,有可能会变成盈利。”王长田进一步补充。

但另一头,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生存压力不在于具体某个产品怎么样,而在于整个大的环境改变,娱乐方式的改变,观众兴趣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王长田说。

王长田在北影节。图片来源:组委会

AI变革

眼下,AI对电影业影响进一步深入。

除了王长田,华纳兄弟探索院线发行(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库尔特·瑞德亦认同AI对成本控制的作用。他在论坛上透露,主要的好莱坞作品在过去或许需要几年制作时间,现在可以把周期减少大概20%,电影公司在发行效率上也有很大提升。“以前可能一年是八九部作品,现在是12-15部作品。”库尔特称。

由此,王长田正在光线传媒强推AI。“AI所应用比重会越来越高,现在公司里面就明确提出来,至少在动画制作领域,从动画开始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应用AI,哪怕做得不好也要尝试。”他介绍。

当然,现在AI发展水平尚未达到电影水准。“AI的清晰度、想象力、人物和场景一致性方面现在还远远达不到电影需求,所以只能应用于一些基础性前期环节。比如电视剧、网剧更多是再现现实,电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超越现实。在不同的产品里,对AI借助是不一样的,比如AI更多在再现现实、描述现实的时候,目前起的作用更大。超越现实的时候,譬如动画反而只在一些创作环节有帮助,但是创意、想象力环节不会有太大帮助。所以AI一定有局限性。”王长田说。

在内容端,AI也在产生着影响。

在美国,对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恐惧导致了好莱坞六十多年来最大的劳资纠纷。例如,编剧们要求电影公司承诺不使用AI生成剧本或训练所谓的大型语言模型,这种模型能根据他们的作品大量生成各种变化形式。他们还想要确保只有人类才能获得编剧署名。演员们更担心自己的面孔被滥用。

回到国内,AI也可能带来颠覆性变化。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论坛上分析,AI深入内容端可能给新人入行带来“灾难性”影响。“以后的导演、制片人、编剧可能不需要年轻人了,跟机器对话就够了,他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输入到机器里面,机器帮他动笔写出文字,画出分镜来,帮他选角。”他说。

另外,年轻人也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超车。“原来没有机会创作一个完整作品,但是现在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写出剧本;缺少经验,但是机器里面有帮助生成一个完整作品,不需要很多钱,可能50万元拍出一个500万甚至5000万的好电影。对年轻人又是一个机会。”龚宇补充。

“坚守者”

而技术迭代,只是电影业面临的变化之一,更大的变量在于市场。

譬如,短剧的兴起。据艾媒咨询,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373.9亿元,同比增加267.65%。

对此,王长田表示尊重。“永远有热门的产品,但是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永远热门。短剧现在是一个风口,我鼓励很多新创业的公司和年轻人做微短剧的,因为它广受欢迎,同时制作上面更加容易,商业模式也比较好。如果现在很多人想一下进入电影行业这么高端难制作的产品,生存都会出问题。”他说。

就算如此,王长田不打算跟风。“每个公司有不同的定位,比如说光线的定位是成为一个高端内容提供商,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做最难做的那些内容产品,电影就是最难做的艺术产品。”他称。

需要注意的是,王长田并不是一个固守成规的人,甚至堪称“弄潮儿”。

曾经,光线传媒(300251.SZ)是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公司,可在2015年便停止所有电视节目的制作,全力转向电影。“这个转向就是从相对更大众化、更加容易制作的产品,向一个更难制作更高端产品的转型。”王长田解释。

眼下,王长田准备坚守电影道路,即使会有很多困难。

“电影发展到120多年,它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现在全公司450个人,大家在干一件事情,就是怎么制作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电影。为了达到目标,我们需要组织好的结构,利用社会上最新的艺术、技术成果,发挥我们的创意,还要给他们很好的创作环境保障。这些事情都需要一个公司有能够赚钱的内容养活他们。 运行一个电影公司是相当难的,电影行业里面扎根也是相当难的。大家最近一直在探讨的是,其他艺术形式、娱乐形式在分流电影观众,电影观众越来越老化,甚至我们也在担心某一天会不会观众不进影院了。事实上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个给电影公司非常大的生存压力。”他说。

王长田进一步表态,生存压力不在于具体某个产品怎么样,而在于,是不是还在大的浪潮之上。“老实说我现在没有什么特别的答案,也不知道下一个热门的产品是什么。现在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艺术门类里面,现有选择定位里面做到最好。”他称。

财报显示,2023 年,光线传媒营收15.46亿元,同比增长104.74%;归母净利润4.18亿元,同比扭亏。

这一业绩在业内堪称头部,但从绝对营收额来看,支撑一家公司乃至行业的转型,压力不小。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