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新规落地:“总裁” “娇妻” 项目减少,小程序剧向平台靠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泓源 北京报道
微短剧新规已开始对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具体来看,从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将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审核,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平台内容管理的职责。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种种变化,被业内人士称为“最严微短剧新规”。
6月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披露了微短剧新规落地状况。
部分小程序剧头部制作公司,开始对接短视频平台。图片来源:快手上线的项目《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
“正确导向”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新规试行以来,新规中审核比较宽松的30万元以下“其他微短剧”数量增长明显,占50%左右。
截至6月1日24时,在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已有3309部约22.7万集微短剧在系统中完成备案并获上线备案号。对首日获批的3309部微短剧进行分析发现,剧名中比较常见的 “总裁” “夫人” “娇妻” “离婚”等关键词已大为减少,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主流。
事实上,对于微短剧的整治,早有政策脉络。
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国产网络剧片发行许可服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此后,又提出了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等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的举措。
2023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公布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拍摄备案情况。此外,对粗制滥造、内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短剧开展专项治理。2023年3月至12月,清理低俗微短剧35万余集、2055万余分钟;分级处置传播低俗微短剧小程序429个、账号2988个。
由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文章指出,此次微短剧新规出台,向行业释放了两大信号: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微短剧首先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艺作品,强化审核管理,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民奉献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要遵循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分级分类管理,从本质上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通过强化政策导向作用,从源头进行调控,进行结构化管理,也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的传播渠道,提升精品内容传播效果。
当下,对于微短剧的管理正在落实。
6月6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就网络微短剧《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的违规情况对九州文化进行了约谈。本次约谈指出,由九州文化出品的上述网络微短剧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等涉及使用残忍犯罪手段造成恶劣后果,刻意制造放大和渲染婆媳、男女矛盾,传播违反公序良俗言论,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违规情况。
针对该剧出现的问题,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要求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九州文化采取处置措施。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已于6月5日对九州文化作出行政处罚,责成其对违规微短剧做全网下架和永久封存处理,即日起暂停九州文化旗下星芽短剧App更新剧集一周,进行全网内容自查与清理。
市场生变
而微短剧新规对于市场的冲击还在继续。
目前,微短剧行业主要分为小程序剧、抖音和快手扶持剧,以及长视频平台微短剧等三大门类。
其中,长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受平台调性影响,大部分采用横屏拍摄,更像“短版网剧”,与小程序剧有较大区别。抖音、快手扶持的热门微短剧和小程序剧则相对类似。
细分来看,小程序剧靠“投流+付费”模式,入局不存在账号粉丝数的门槛。抖音、快手扶持的微短剧,走的却是“分账+品牌定制+其他商业化”的模式。
客观上,与平台合作,要通过短剧提案过会。想要提案过会,需要有一定粉丝基数的账号,或者有传统影视公司背景,否则很难得到激励扶持。
譬如,抖音的“剧有引力计划”、快手的“星芒计划”、芒果的“大芒计划”、优酷的“扶摇计划”、爱奇艺的“云腾计划”等。6月2日,抖音与周星驰团队合作的短剧《金猪玉叶》上线一小时,播放量便突破百万,截至当日23点,第一集点赞数超过10万。
小程序剧则更多由关联方开发、承制方制作,靠“投流”手段和内容尺度触达用户,靠付费来回收成本。因此,动辄80-100集的体量还是小程序剧标配,恶婆婆等题材屡禁不止。
此种状况下,部分小程序剧头部制作公司,开始对接短视频平台。在快手最新短剧热榜上的《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就由鸣白文化制作,该公司此前代表作有小程序剧《大叔乖乖宠我》等。
还需注意的是,此刻,微短剧盈利有着难度。
据中信建投测算,2023年微短剧300亿元的流水中,利润率仅约5%,成本中预计有约80%至90%为买量成本。
点众科技创始人陈瑞卿对外透露,在整体收入分成中,平台方抽去大部分,版权方、制作方、出品方和发行方一起共享约15%的利润。假如一个短剧项目的盈利为100元,其中85元都归属平台方,内容制作方只能获得不到15元。他称,以点众为例,目前每月大约能产出60-70部短剧,其中有30%的项目血本无归,爆款率不到10%。
陈瑞卿亦表示,2022年左右,短剧的成本低到5万-10万元就能拍一部,如今成本翻了好几倍,整体收入反而缩水。DataEye数据显示,今年2月短剧热投新品榜TOP20中,点众科技独占六席,《龙年大吉之衣锦还乡》票房超过了千万元。
种种状况都在倒逼点众科技们加速转型。
此外,看似与平台合作有优势的影视公司们,对于微短剧市场还在观望。
“微短剧不会成为重点,我们核心竞争力不在这里。会投一些当变现项目。”有头部影视公司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另有头部长视频平台制片人表态,对于微短剧,依旧处于观望期。“还需要学习,目前不是重点。”他称。
总体来看,微短剧底层逻辑正在生变,这将影响每一个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