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在逆势中重塑增长,腾讯云找到了三个助力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深圳报道
当下,全球的CEO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Gartner通过对全球416位在职CEO调查后发现,有79%的CEO计划在2024年底前制定出新商业战略,用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其次,62%的CEO将增长作为2024年的首要业务重点,这一比例创下过去10年以来最高水平。
企业家们关注焦点的变化,与当前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全球经济疲软、行业“内卷”加剧,这让增长变得很难,甚至很多企业连生存都面临挑战。但只有新的增长,才能帮助企业对冲原有业务的下滑,并穿越周期生存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过去两年,腾讯云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主动收缩集成类的、项目制的业务,并聚焦技术和产品,今年二季度,腾讯云的营收和毛利均完成双位数增长。
在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看来,“如何在逆势中重塑增长,已经成为每一家企业的必答题。而逆势寻求新增长,就是在为困局找解法,为发展找路径。”
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
然而,如果市场蛋糕不增长,那“内卷”的结果就是“零和”游戏。因此李强也认为,企业不应该把精力放在友商身上,而是应该放在更大的环境中,去寻找新的机会。“相比在一个红海市场卷,形成第二增长更重要”。
而对腾讯云来讲,助力企业未来的增长方向也已十分清晰,那就是AI、出海和融合创新。
大模型需要寻找场景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大模型成为过去两年全球最受瞩目的领域,也由此催生了巨大的GPU算力需求。
李强表示,AI大模型带来的云计算需求,特别是智能算力的需求,非常明确,已经成为过去一段时间云计算厂商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而与算力收入相比,云厂商来自于大模型商业化的收入占比仍然很低。
李强坦言,大模型在ToB侧的商业化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欣欣向荣。“因为在B端的应用,行业壁垒相对较深。中国企业对自有的行业化数据保密要求比较高,在一些核心业务,他们更愿意进行私有化部署,这也影响了大模型跟行业的结合。”
除此之外,大模型在一些复杂的应用场景中,也确实还没有达到传统的行业的要求。正因如此,市场对大模型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相比一年前的狂热追捧,现在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都慢慢意识到大模型的落地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耐心。
不过,对于大模型未来的应用价值,李强则非常乐观。他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场景,大模型赋能的效率还比较高,场景驱动是大模型落地传统产业产生价值的前提。
为此,腾讯云也做了诸多尝试。比如与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了20多个行业大模型,覆盖了50多个行业。“我们希望在每个行业都选取一些大模型适用的场景,来逐步打磨自己的能力,为大模型越来越涉及核心业务做准备”,李强说。
目前来看,大模型在容错率相对高一些或者专业性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场景,比如知识管理、营销、客服、代码、智能风控、野外巡检等领域的发展比较快。
三峡能源用AI巡检
未来,随着大模型走向更多核心业务场景,也将催生出一个巨大的新市场。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AIGC产业规模约143亿元,到2030年,这一产业规模则有望突破万亿元。
海外市场大有可为
在Gartner的调研中,还有48%的CEO提到,未来三年内计划进入一个新市场,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业务依赖。实际上,对中国企业而言,出海现在也已成为越来越明确的共识。
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出海资金量相比于2022年增长11%,企业数量增长23%。在2023年的大规模企业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中,有近一半涉及出海。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最初,中国企业更多是以出口产品的方式出海,但现在,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法规限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在海外建工厂、在当地建供应链、建平台,才可能完成对海外市场的覆盖。
李强表示,出海模式的转变,让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当地投入工厂后,如何能快速搭建起一套数字化平台,进而完整复制国内的管理模式;
其次,海外有些法规,对于数据存储、合规有明确的要求,如何在当地构建一套数字化系统,以及如何满足当地政府对于数据存储监管的要求。
这些领域的坑,腾讯云早都已经趟过,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李强介绍,腾讯云自2016年便开始开展海外业务。目前,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已覆盖全球五大洲21个地区,运营了58个可用区、3200多个全球加速节点。同时,腾讯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11000家合作伙伴,并在海外各大区都设立了本地业务拓展团队。
近几年,随着出海热潮的兴起,腾讯云国际业务也保持了双位数的高速增长,成为腾讯云发展的新引擎。李强表示,在海外市场,腾讯云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方案能力,以及快速响应的本地化服务网络。
比如作为腾讯云的“尖刀”产品,腾讯云音视频产品已经覆盖国内90%的音视频客户,其视频云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更是位列行业第一,产品能力位列亚太第一。
而在服务质量上,腾讯云也要远远好于国际厂商。“多数在国外的客户,如果不是真正TOP的客户,要寻求某个服务,可能要等几周。腾讯云则会更关注客户体验,这也推动了腾讯云在海外的市场增速”。李强说。
目前,腾讯云已经累计服务超10000家海外客户,覆盖超8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是,在客户覆盖上,腾讯云除了中资出海客户外,本地客户也变得越来越多,这将是腾讯云未来发展的一块重要增量市场。
云厂商的责任和担当
在国内,随着政府及央国企越来越多的国产化、自主化的要求,也推动了融合创新市场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融合创新相关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2.1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该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7万亿元。
李强表示,这两年许多地方因为财政压力比较大,开工的大型项目越来越少。但是,融合创新的需求增长却十分明显。
“这是因为融合创新有明确的时间窗口,所有的政府部门都需要在2027年完成融合创新改造。这个需求非常明确,国家也比较支持,所以这也将是腾讯云发力的一个重点”。李强说。
得益于过去庞大的研发投入,腾讯云目前已建立全栈国产软件体系,并在融合创新领域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处于国内厂商第一梯队。
据悉,腾讯云打造的基础软件数据库TDSQL、操作系统TencentOS、专有云TCE、大数据TBDS、腾讯云TI平台等,目前已适配主流国产软硬件生态系统,并覆盖金融、政务、互联网、医疗等多个行业。
近期,腾讯云与某大型部委合作建了一个融合创新云,规模超过22000个节点。李强表示,“这个融合创新云的意义不仅在于规模特别大,而且做到了整个集群的融合创新。软件方面,是腾讯全栈自研的融合创新版本,硬件方面,我们则与各个厂商做了适配,帮助他们做了数百项的改进”。
另外,这个融合创新云也支持“一云多芯”,这使得客户可以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因为如果只支持单一品牌,那在采购设备时的议价能力也会比较弱。
为了加速融合创新产品在产业场景的落地,腾讯云也在推进“公私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对外提供灵活便捷的公有云服务外,腾讯云也针对强调定制化、项目制的金融、政企、能源、医疗等行业,提供私有化部署服务。
为此,腾讯云还将全面升级经销渠道体系,发展一批具备私有化产品销售和服务经验的专业伙伴。同时,腾讯云也将组建“融合创新开放联盟”,与更多伙伴一起开展联合适配、联合拓展和联合创新。
李强表示,对云计算厂商而言,融合创新不只是一门可观的生意,更是推动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产业责任和技术担当。
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李强提出,重塑增长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在这场长跑中,每一位管理者、每家企业都是参赛者,只有具备坚定的决心,和乐观的心态,才能跑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