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开启十年新征途,2035年装机超过3亿千瓦

admin 阅读:46910 2025年09月18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宁德报道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依山面海。这座陆地面积仅有1.3万平方公里的闽东小市,却构建了最为完整的锂电产业生态,贡献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锂电池产能。

2023年,在首届“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被授予“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的称号。如今,这场一年一度的储能盛会已经被打造成推动储能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过去两年来,储能产业的“疯狂”让很多行业为之羡慕,特别是新型储能(注: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产业累计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

新型储能开启十年新征途,2035年装机超过3亿千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世界储能大会”9月17日在宁德举行  曹恩惠 摄

行业火热,很多人甚至开始眺望更高的“山头”——累计装机规模3亿千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获悉,不少人乐观预计2030年便可达成此目标。

新型储能开启十年新征途,2035年装机超过3亿千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当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竞争对手只剩下“昨天的自己”之时,业内人士也在呼吁要“健康”地向前奔跑。

下个千亿“新”蓝海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了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的目标,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行动方案》出台后令储能行业为之振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为7376万千瓦。三年将这一数字翻倍至1.8亿千瓦甚至更多,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新型储能发展速度将会大幅提升,也让这一产业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十五五”建设期间的重要看点。

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分享了他对“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发展趋势的观点。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要素中的重要构成,其规模化的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为重要的标志。与‘源网荷’三个规模体量相比,‘储’的规模决定‘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质量,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同时关系着消费侧用能质量和经济性。”胡明认为,“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将与源网荷各环节进一步融合,从而在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支撑用户灵活低碳用能等方面发挥着比“十四五”时期更为重要的作用。

胡明肯定了新型储能在下一个五年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此,他进一步结合“满足2030年全国13万亿千瓦时以上的用电需求”“促进28至30亿千瓦新能源的消纳”的条件测算,“在保持一定的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的情况下,预计‘十五五’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亿千瓦,行业发展将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30年实现3亿千瓦装机目标也曾被业内其他专家所提及。但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给出的发展线路图上看,这一时间节点被稳妥放宽至2035年。

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他公布了几组时间线: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3亿千瓦。

不过,柳新岩也表示:“这个是在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初步判断。”

事实上,近两年来,新型储能产业的确总在打破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纪录。但“热闹”的背后,我国新型储能的发展还在处于起步阶段。这也预示着,在“大快猛上”的节奏之下,新型储能也容易遇到发展的挑战。

构建“创新型”生态

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自然少不了作为东道主之一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演讲中,他直截了当地总结了当前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五个挑战:安全隐患需高度重视、价格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参数虚标和虚假宣传、技术同质化问题显现,以及无序扩张一哄而上。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其概括为5个关键词:安全、价格、产品、技术及扩产。其中,价格与扩产存在因果关系:正是由于过去几年里新型储能产能快速扩张,改变了供需关系,导致行业陷入激烈的价格竞争中。

特别是在价格竞争上,“三年间,储能系统价格下降约八成,近期某集采项目的中标价甚至低于0.4元/Wh,严重偏离成本。”曾毓群称,“恶性低价必然带来减料、减配,为行业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今年,‘价格战’已蔓延到海外,这不仅让储能企业的毛利急速缩水,关键是不可持续。”

“现在储能成了大家最关注的产业之一,大家认为它也出现了低价竞争或者‘内卷’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不同程度存在,但是行业本质上是希望通过竞争把成本降下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储能分会会长史立山则认为,目前新型储能成本已经很低,下一步则需要在政策、机制和标准上发力探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不少与会嘉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话题。站在装机规模已经突破1亿千瓦的新起点,未来新型储能产业路径的确不能只追求规模。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产业体系、产品性能、应用领域这三大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并明确,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曾毓群也提出了关于实现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坚守储能安全的底线,二是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四是要面向零碳未来、融合零碳电力系统。在曾毓群看来,新型储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从这些方面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

“总体而言,‘十五五’是规划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新型储能是重要的发展支撑,需要坚持规划前瞻引领,统筹推进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协同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不断完善新型储能市场与价格机制,积极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胡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