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质生产力人才图谱:AI赛道持续扩容 芯片薪酬推高塔尖

admin 阅读:42702 2025年11月20日

  11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傅建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信部组织开展的问卷调查中,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高技能人才、数字创新人才缺口大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今年9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报告称,本市数字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对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据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数据,北京坐拥90多所高校、上千家科研院所和7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人才规模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北京新质生产力人才图谱:AI赛道持续扩容 芯片薪酬推高塔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年10月,北京市发布2025年《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这份由1330万条岗位信息汇总而成的人才需求报告显示,随着北京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复合型塔尖“人才”正从扩容走向需求细化。

  哪些快速增长的重点领域最缺人才?新京报记者全面梳理这份《目录》,透视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密码:作为“创新大脑”的海淀和企业数量最多的朝阳,共同构成北京人才最密集、需求最紧迫的两大新质生产力核心区;同时,北京人才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关键环节、尖端人才倾斜,岗位招聘信息越发精准聚焦。而人工智能赛道的人才需求则走向多元化发展,从前端研发延伸至产品、用户体验、商业化链路等下游环节,“AI+”正在成为跨行业的共同语言,也向更多社科与交叉专业敞开了大门。A04-A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任娇 杜晓彤A04-A05版制图/俞丰俊 任婉晴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 人工智能重新单列北京人才需求进一步聚焦

  2020年,北京首次发布“五新”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基于市场招聘信息设定人力资源开发评级指标,用于反映产业人才紧缺程度,此后这份目录每年更新。至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在“两区”建设及“五新”重点产业领域发展背景下,对目录进行重要修订,覆盖产业大类由11个增加至14个。

  2024年目录升级为《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并在2025年继续更新。从设定人才需求评级,到增设重点需求专业及重点需求区域,目录体系逐步完善,已成为北京人才供求市场的重要“晴雨表”。

  新京报记者对比发现,与2024年相比,今年《目录》核心开发领域从60个精简至58个,人工智能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独立成列;同时,“专家”一词出现频次由28次增至31次,参考年薪区间整体上移。这些变化释放出明确信号——北京的人才需求正进一步向尖端人才聚焦。

  一方面,技术迭代正直接推动人才需求升级。

  今年《目录》中,“5G-A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新增“含6G前沿技术方向”注释,“千兆光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升级为“万兆光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对应岗位参考年薪区间由2024年的22万–60万元,上调至34万–66万元,薪酬区间整体上移且收窄。

  另一方面,人才需求正向关键赛道和核心技术环节集中。

  在计算机视听领域,核心方向由2024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与应用”、“语音技术研发与应用”,聚焦为2025年的“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需求锁定虚拟现实(VR)这一垂直赛道。

  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也进一步细化。芯片制造方向由此前较为笼统的“关键领域芯片的制造工艺研究”,明确为“先进制程工艺、特色制造工艺、制程集成技术、工艺优化控制、新兴制造技术等技术研发”,对应参考年薪区间由23万—24万元跃升至38万—72万元,平均值上移31.5万元,凸显尖端技术攻关人才的紧缺。

  芯片封装与系统集成技术研发、芯片设计与EDA工具研发的参考年薪平均值也分别上升19.5万元和14万元,使芯片三大核心赛道成为北京招聘市场中“薪酬最高板块”。

  但与薪酬同步走高相反,集成电路多个细分方向的人才需求正在收紧,呈现“薪酬走高、需求收紧”的趋势,释放出产业进一步聚焦高端人才的信号。

  新京报记者基于《目录》统计发现,在与2024年具有可比数据的52个核心领域中,30个领域的参考年薪上限提高,占比近六成,其中20个领域薪酬区间整体上移。

  市场薪酬普遍走高的背后,是“塔尖人才”愈发紧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中兴通讯联合发布的《新质生产力数字人才白皮书》指出,中国数字人才金字塔呈现出“塔基庞大、部分领域甚至供给过剩,塔尖人才极度稀缺”的特点,尤其在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架构、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高端领军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供给还远远不足。

  人工智能产业在积极招揽尖端人才的同时,也在推动人才结构走向多元。今年《目录》将人工智能单列后,核心方向由2024年的“数字人技术”“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扩展至2025年的“具身智能”“大模型高效计算”“多模态语义对齐与认知推理”“产业智能化研发与应用”等多个领域。这意味着北京在人工智能赛道上,不仅寻求前沿技术创新,还在加速推动AI在医疗健康、金融风控、教育培训、交通物流、智慧城市等场景落地,打通应用端“最后一公里”。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领域的变化尤为典型。今年,其参考年薪区间明显扩大,上限上调5万元、下限下调18万元,同时新增AI产品经理、内容审核工程师等角色,表明需求正由底层研发延伸至用户体验优化与商业化转化,岗位链路进一步完善。

  从人才到人效 高营收与岗位高薪酬并行智能汽车人均创收近328万元

  《目录》基于岗位信息所呈现的人力资源开发评级与参考薪酬,不仅反映出招聘端岗位需求的冷热变化,也折射出各个产业对人才的付费意愿及吸纳能力。

  其中,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赛道的人才需求与薪酬水平均位于前列,参考年薪上限普遍集中在57万至66万元区间,稳居第一梯队,显示出突出的人才吸纳力与企业支付能力。

  商业化链条趋于成熟,使智能网联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需求高、薪酬高、吸纳能力强”的正向循环。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的测算显示,截至2023年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254家企业创造了4655亿元营收规模,从业人员人均创收接近328万元,是科技服务业和医药健康行业的两倍以上,每一万从业者中有9483名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经行业认定,人才密度极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则超过3.4万亿元,吸纳人才109.7万人,居新质生产力各产业之首,人均创收281.8万元,人才密度也达到8892人/万人。

  产业发展阶段差异,也反映在招聘端呈现出差异化的人才需求特征。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例,《目录》显示,当前该产业在人才市场的平均需求评级为2.8(0-5),在17万元至50万元区间,但参考年薪水平与平均需求评级为4.0的金融服务业大致相当。从产业结构来看,其对高质量人才仍有一定吸纳能力需求。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测算显示,2023年末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密度为7094人/万人,低于多数新质生产力产业;预计到2025年仍将存在1万人才缺口。

  去年年末,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和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4)》指出,医药健康产业拥有高被引学者325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2.6倍,科研成果储备雄厚。报告认为,该产业创新优势尚未充分释放,高质量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还有较大潜力,对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提升。

  从专业到就业 工科最受青睐复合型人才需求推动社科“向暖”

  随着AI时代到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正从“学科匹配”转向“能力匹配”。《目录》显示,招聘端的学科壁垒正被打破,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快速上升。

  其中,工科专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应的岗位需求最多,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紧随其后;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软件工程、智能科学等专业需求同样旺盛,分别对应着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

  与此同时,社科专业市场总需求已超过自然科学,仅次于工科。在需求热度指数中,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数量甚至高于软件工程;设计学的岗位也超过统计学、生物工程、医学等部分理工科专业,反映复合型人才需求“向暖”趋势明显。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为社科专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目录》显示,社科类人才虽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服务等服务业领域,但需求已延伸至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核心科技产业。

  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多模态语义对齐与认知推理技术研发”领域,企业明确提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需求,对应岗位包括知识图谱工程师、视觉语言工程师、多模态产品经理等;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设计学和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也被纳入专业要求范围,岗位覆盖3D建模与动画师、VR交互设计师、VR内容创作者等。

  随着企业人才需求不断趋向精准化,求职竞争力的核心已从“专业背景”转向“能力结构”。无论来自工科还是社科,关键在于个人是否具备企业实际需求匹配的复合能力。据《南风窗》报道,多位计算机专业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其中一位受访人提到,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要求已不止于编程技能,更看重候选人能否理解AI如何嵌入业务流程、以及是否具备推动AI在实际场景落地的综合能力。

【纠错】 【责任编辑:冉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