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要跻身白酒第一方阵,“原酒老大”加码C端找增量

admin 阅读:49047 2025年11月2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夏 成都报道

五年内要跻身白酒第一方阵,“原酒老大”加码C端找增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八年入账两千亿后,全国最大原酒商率先宣布了下一个五年规划。

11月18日下午,川酒集团“十五五”战略发布暨2025品牌大会上,川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勇透露了“十五五”目标:集团力争到2030年实现营收450亿元、利税30亿元,迈入中国白酒第一方阵。

明年将迎来“十五五”规划第一年,目前大部分酒企尚未披露未来五年的经营规划。摆在当前大多数酒企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应对需求端的下行压力。

川酒集团则在上述大会上披露了未来规划,并高调总结了成立八年来的成绩单——实现产能60万吨、储能100万吨,年营收从0增长至380亿元、资产规模增长26倍。

“过去八年,川酒集团累计营收近2000亿元,已经发展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酒业大集团。”曹勇总结。

(川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勇)

川酒集团2024年收入超过380亿元,就体量而言已跻身酒业前列,但在经营效益如盈利能力等方面,依然还有提升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了巩固中国最大原酒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地位,川酒集团接下来将重点聚焦口粮酒、定制酒、散酒业务,向C端要增量。

依靠与名酒差异化发展走到今天,面对下一个行业周期,川酒集团再次选择了新路径。

战略目标提速  强化C端业务

中国最大原酒生产商、中国最大原酒供应商、中国最大白酒定制商、四川第一大原酒企业……经过八年发展,川酒集团身上已经积累了很多标签。

体量逐渐不容忽视,川酒集团的战略目标也有了变化。

2022年,川酒集团五年战略暨国酿上市发布会上,首次提出“要用10年时间进入中国酒业第一方阵”。

此后川酒集团多次重申这一目标。而此次披露“十五五”目标重申“要迈入白酒第一方阵”,意味着川酒集团将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节点提前到了2030年。

年收入超过300亿元,川酒集团的体量已经可以跻身白酒行业前五,但其生产和经营模式较为特殊——生产层面,其产能整合自四川省内外260多家酒企、5万口窖池,涉及多种香型,并非其他白酒单一总部、单一业态的模式;经营层面,业务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为其他白酒企业生产供应原酒,属于B端业务。

如今有了规模,更要效益。

为达成“十五五”目标,川酒集团提出“强本增效 五环驱动”战略:除了巩固最大原酒生产商和供应商地位、继续保持白酒质量技术领先优势外,还提出要力争成为“中国最佳品牌口粮酒价值标杆”“中国白酒定制专家”“中国散酒第一供应商”。

口粮酒、定制酒、散酒,都是直面C端消费者,区别仅在于客户群体和销售模式。众所周知,白酒行业各环节,最丰厚的盈利看空间是在品牌酒企手里。强化C端业务,有利于提升经营效益、增厚盈利能力。

过去几年,川酒集团在这三方面已有布局。

口粮酒方面,川酒集团已经明确聚焦浓香叙府、酱香赤渡两大核心品牌,在此次品牌大会上均发布了系列新品。叙府酒业是“川酒小金花”,有四十多年历史,除了省内大本营在华北、华东等地均有市场;赤渡酒业源自赤水河边的泸州古蔺二郎镇,是川酒集团在酱酒赛道的代表。

(叙府、赤渡被确定为川酒集团下一阶段核心口粮酒品牌,21记者摄)

曹勇也在会上表态,川酒集团将与经销商共担市场压力,“不压货、不压款”。

定制酒则是顺应当前大众需求分层的趋势,不少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已经从“身份象征”转向“情感共享”“情绪共鸣”转变。除了面向渠道合作方的城市定制、零售平台定制和酒商定制,川酒集团还开发了“川酒定制”小程序承接个性化小单定制,最低1瓶起订,最快三天发货。

“这个模式的优势是门槛低、压力小,适合本身就有需求的企业和有号召力的各行业KOL。”川酒集团战略总监周智蓉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说。川酒集团认为,定制酒是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散酒方面,川酒集团主要布局线下场景,2024年至今已在全国开设了几十家“原酒之家”。其模式的优势是同等品质价格低于瓶装酒,但相比个体的散酒门店又更有保障。

曹勇在会上提到,目前川酒集团已开业的散酒门店,没有一家是亏损的。

周期变化 顺势而为

川酒集团发展战略的调整,其本质上是顺应周期发展规律。

首先是顺应供需的变化。

2017年川酒集团成立时,白酒行业正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当年中国规上企业白酒产量高达1198万千升,涨幅近7%,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更是分别同比增长14%、35%以上。

而到了2024年,由于销售端压力传导,白酒行业整体减产。全国规上企业白酒产量已经萎缩至414.5万千升,同比转跌(-1.8%),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涨幅放缓至5.3%、7.8%左右。

这一年2/3的白酒上市公司是减产的。就连最不愁卖的茅台酒的基酒,也时隔多年首次减少。

行业整体缩量、销售放缓,意味着B端企业对原酒的需求也迎来拐点。川酒集团早在行业依然火热的2022年(及以前)就开始强调口粮酒、定制酒等C端业务,正是提前感知到这一点。

其次是顺应消费端的诉求。

川酒集团接下来要重点发展的口粮酒、定制酒、散酒,都是通过满足消费者对质价比需求而获得增量。

这符合近两年白酒价格整体下移的趋势。

中国酒业协会连续两年的中期报告调研显示,渠道商反馈白酒主销价格带,已经从2024年的300元~500元,下降至2025年的100元~300元。即便是头部白酒,近年都纷纷在布局次高端以下乃至大众价位的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川酒集团将B端现成的充足产能,通过C端市场可接受的产品和服务释放,正是对既有白酒产能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优化对存量产能的利用,有利于对冲地方的扩产冲动,一定程度上化解行业阶段性的供需不适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六大白酒核心产区的产能规划注意到,2025年六大白酒产区的规划产能在460万千升以上,是2017年时的1.5倍以上。

从地方税收、产业政绩的角度,各产区所在地更倾向于从自身发展提出产能规划,忽略整体的市场供需变化,导致最终调整晚于市场变化。

从2022年至今,行业协会已经多次明确提醒白酒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从一开始的提醒逐步上升至建议、呼吁。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已经多次公开呼吁,存量竞争时代不能再做产能加法,提升存量价值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