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进化论:从聚焦“藏品”到聚焦“观众”
每年的5月18日,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会迎来一个共同的节日——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博物馆界共同回顾博物馆发展历程、展望博物馆未来的重要时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1992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也是32年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中首次提出“教育”和“研究”这两个关键词,凸显文化机构在提供公共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博物馆向公众敞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历史、认识文化、感受艺术。近年来,“博物馆热”更频频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风尚。放眼全球,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经历从聚焦“藏品”到聚焦“观众”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为市民带来内容专业、形式多样的展览之外,也重视通过高品质的公共教育活动,弥合博物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拓展大众的文化视野,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梁远浩摄
真实自有力量
4月初,90后青年作家雷克斯在自己的小红书上更新了一条笔记。
他的配图是一张发表在2022年杂志上的照片。照片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杨军老师蹲在一个盗洞旁,微微笑着抬眼看向镜头。而他的脚下,是2011年3月发现的西汉时期海昏侯墓的椁室。
杨军面前的盗洞是现代盗墓者锯出来的,由于汉朝古墓中珍贵陪葬品通常非常之多,因此汉墓往往“十室九空”。从照片上来看,海昏侯墓的盗洞开在了正中央,位置十分精准;然而万幸的是,海昏侯的棺位于最右侧,侥幸地避过了被盗的命运。这座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刘贺墓后来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且因整体陵寝保存十分完好,被评为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以及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雷克斯之所以会留意到这张照片,是因为海昏侯墓这个地方,正好是他的原创悬疑小说《海昏》中串联起了双线叙事的一个重大交错点。他在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把小说中每一章的故事都与墓里的一件文物联系起来,读起来颇具巧思,深受网友喜爱。著名作家马伯庸近日在微博上向读者推荐了《海昏》,他认为这部小说中两条相隔几百年的故事线借海昏侯墓里的种种明器产生了连接,“这是个很有创意,且很有勇气的写法”。
雷克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为了深入了解海昏侯刘贺和他的生平故事,在前期资料收集时,他曾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海昏侯相关的出版物、纪录片都找来看了一遍。而到去年11月,当《海昏》的创作即将进入海昏和海昏侯墓内容时,他还特地策划了一趟前往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旅程。
在博物馆现场,他认真查看文物,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回来后再一一选定每一章具体要用到哪件文物,构思每件文物背后可能衍生出怎样的故事,细腻地还原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再现了遥远历史的真实质感。
据介绍,雷克斯在小说里提到了海昏侯博物馆所藏的金饼、漆盒、青铜豆灯等多件重要文物。他对记者表示,在实际去到现场查看之后,最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漆盒。他说:“现代人都知道黄金名贵,但很少人会意识到,汉代时人们造漆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使之珍贵程度比黄金更甚,所以我把这一设定写进了小说中去。实地去看海昏墓里的漆器时,我更是发现它真的非常精美,不仅包含了制漆的工艺,还综合了贵金属锻造技术和各色绘画,可以说是一件集文化之大成的文物。”
而谈到在博物馆感受真实文物与通过阅读资料获得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时,雷克斯坦言:“我在博物馆现场时,更多地是通过实地的游览和观察实体文物来感受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情景到底是怎么样的。真实的物品本身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史学研究意义,更在于当人们站在一件真实的文物面前,我们的想象空间可以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海昏侯刘贺手里面拿着这样一件物品时,他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这些想象如果单凭书面的阅读,是很难产生切身体会的。”
博物馆走向创新与精细化
从观众的角度看,参观博物馆本身即是最基本和普遍的教育活动。但随着市民观众对“知识获得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地堆砌文物的展览、同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无法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博物馆需要从长期偏重收藏和研究等的幕后业务,逐渐走向加大对展示和教育等台前工作的重视。未来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想要破局出新,通过创新和升级服务细节来实现“质的飞跃”,两者都必不可少。
5月12日,“南越王·行”2024年流动博物馆启动仪式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顺利开幕。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淡蓝色的巡展房车停靠在活动现场,观众们可以通过楼梯登上这座移动博物馆内观展。车内的展览版内容主要通过“南越立国”“海丝遗风”“越行千里”三个部分讲述南越国向海而生的历史往事,也讲述了南越王博物院流动展的送展历程。车内还有展陈七件院藏文物的仿制件,都是首次随巡展专车出行,各自体现代表了南越国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往来例证。
南越王博物院公共服务部副主任方晓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座以房车为主体的流动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流动展览的便捷性、时效性,推动“博物馆+房车+露营”的跨界融合。而流动房车将从5月13日开始自广州出发,沿途走过九座城市,预计在6月10日回到广州,再开启广州市内的巡展活动。
除了别致的“房车里的南越国”活动之外,近年来南越王博物院在高科技数字化手段介入展览陈设、组织公共教育活动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创新。
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南越王博物院也乘着数字化转型的势头,不断开拓多样化的导览服务形式。据方晓琪主任介绍,一方面,他们去年研发了AR眼镜智慧导览服务,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在真实的场景上叠加图文、多媒体、三维模型等,让文物和遗址“活”起来;在内容上,还特别开发了专家版和少儿版导览,配套AR少儿研学包,力求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观众提供有针对性、更全面、更优质的科普服务。
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丰富的公共教育体验,使宣教内容更加生动和清晰。她举例,在南越宫苑曲流石渠遗址上,目前利用了多媒体视频投影机、水纹灯等,通过三维勾勒,仿真模拟整条水渠流水动态效果;在弯月池区域以投影纱幕形式演绎赵佗归汉的历史故事,实现考古遗址与历史场景有机结合;还以全息幻影成像互动展示方式,科普考古地层学知识。在南汉宫殿遗址区,利用MR建筑复原增强现实,实现复原建筑模型在遗址上的展示;采用高流明DLP激光投影机,实现对南汉国都城和宫殿进行虚拟漫游复原展示,让观众在遗址现场沉浸式地体验南汉王宫的恢宏气势。该项目在今年入评为“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除了展陈之外,分众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对于提升观众的满意度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国家一级博物馆已开始对观众进行分析研究,“观众”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水平甚至特殊群体的参观者,博物馆都可以为其提供更加到位、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方晓琪表示,为了提供高质量的观众服务,南越王博物院在优化导览解说、提供多语种服务、优化参观流线和环境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持续深入开发“探越学堂”“南越工坊”“大遗址·小学堂”“南越王·行”等教育品牌项目,推进博物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注重人文关怀,打造无障碍有特色的导览服务。
她对记者表示:“我们推出了‘无障碍手语研学志愿者活动’项目,已招募30余名听障志愿者,这是广东省内首创预约制全手语线下导览服务,既为听障观众提供无障碍导览服务,又为聋人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除了听障群体,我们还关注全类别的特殊群体,比如为盲人提供盲文简介,成为全省唯一的导盲犬社会化训练场所等。”
在采访的最后,方晓琪表示:“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应在满足基础性知识普及与可持续性教育需求的情况下,拓展多样化、通俗易懂、启发性强的互动型教育活动。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可以使观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了解某项具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探索未知,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