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走过“三年之约”,下一步全面推进智能化|教育大变革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我国2022年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走过“三年之约”。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的“三年之约”,教育数字化将向何处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将其定位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再到教育数字化,新科技对教育的赋能正全面走向智能化,教育人工智能蓄势待发。
世界上应用最活跃的数字教育平台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过去三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成果,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质量数字教育平台。
资源方面,平台已汇集中小学资源11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1万余门,高等教育在线课程3.1万门,终身学习超2000门课程。
服务方面,平台聚焦师生需求和群众“急难愁盼”,深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大厅提供8类51项服务,累计办件超1.1亿次。
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1.63亿,浏览量608亿,是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人群最多的平台。
对于下一步的平台建设和应用,《意见》提出了深入推进集成化的要求。
资源方面,《意见》特别强调,要增加思政、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特殊教育、语言文字等资源供给。建设覆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等终身教育资源。
在4月1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将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包括集中上线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国际用户开发多语种版本的课程资源等。
教育部4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服务方面,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区县使用了统一平台开展招生入学工作,实现了政策发布、报名登记、信息采集、材料审核、招生录取、结果查询等“一条龙服务”。
周大旺介绍,2025年,计划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新增19项服务事项,在压减办事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上见实效。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
汇聚资源和便捷服务是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进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需要与时俱进、升级迭代。
《意见》对此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正式发布,引入智能交互、知识图谱、多模态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课堂测评、资源搜索等智能功能,完善“AI试验场”,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和科学研究四大方面,组织研发具有前瞻性的实用AI工具,接入国产通用大模型,帮助师生更好掌握AI技能。
“就拿我所在的武汉理工大学来讲,现在每天学校流动的数据是25亿余条,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管、评、研,为学校的治理精准赋能。”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说。
周大旺指出,下一步将从学AI、用AI、创AI、护AI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
在学AI方面,将构建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科普资源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前沿交叉讲座等。
在用AI方面,将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全流程,支持教师开展智能备课、课堂人机协同、学情智能分析,支持学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科学决策及便捷服务,支持科研范式变革。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将分类分批上线智能应用,特别是在思政教育、论文查重、心理健康、校园防诈等领域重点发力,部署一批开源的基础大模型。”周大旺说。
在创AI方面,将打造自主可控的教育大模型和开源生态。
在护AI方面,将筑牢技术、内容和伦理的安全防线。特别是要以人为本的评估应用科学性,系统排查算法自身的缺陷,同时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劳动力市场,重构知识的生产,在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也给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杨宗凯说。
他认为,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基本能力,多学段广泛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塑造适应智能时代、驾驭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
可以看出,全面推进智能化,既包括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也包括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指出,前者将人工智能作为学习内容本身,后者则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统教育质量。
“但两者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为赋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验平台,而赋能教育则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李志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谁来研发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最新方向,也是创AI的重要指向。
周大旺介绍,将开展教育大模型的有组织攻关,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开发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开源社区,整合教材、试题等多模态数据,制定模型的评价基准,组织开发者沙龙与激励计划,推动技术共享。构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态,探索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教育大模型的有组织攻关,并不意味着教育大模型将由“国家队”包办,更不意味着只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开发的教育大模型。
事实上,目前国内教育科技公司已经开发了几十个教育大模型。面向科技前沿,必须保持开放,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力量。
比如,2019年,科技部批准依托好未来(学而思)建设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学而思有关人士近日介绍,平台目前围绕智能批改、语音评测、教育通用OCR、教学管理、标注系统等领域形成并开放了几十项“教育+AI解决方案”。
科大讯飞在2月13日投资者交流活动上也表示,正在推进自研的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与中国教科院等诸多教育专家合作,通过专业知识反思及长思维链强化学习结合,生成符合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学思维链”,预计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发布教育专属大模型和创新应用。
教育大模型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的通力合作。“教育大模型由科技企业研发,但需要有中小学校的参与,从而实现技术和应用的结合。”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鲁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鲁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坚持“开放边界、融通未来”办学理念,联合腾讯、比亚迪、优必选等深圳市数十家龙头企业统筹共建18个AI主题创新实验室集群,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意见》同样强调开放和合作。其中提到,坚持公益性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利用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全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大市场,引导企业研发符合应用需求的数字化教育产品和解决方案,保护资源贡献者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