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admin 阅读:44005 2025年09月24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2022年到2024年,全球光伏与储能行业迎来一场特殊的“人才迁徙”,一批华为数字能源体系内的总裁级高管密集离职,将创业方向锚定光储融合领域。

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份“创业者名单”堪称行业风向标。2022年5月,主导华为逆变器“七连冠”的许映童离职创立思格新能源;2024年1月,华为智能光伏军团前CEO陈国光创办摩瓦新能源;此外,极光云能、度能科技的创始人史耀宏、陈永强均出自华为系,成为眼下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视野内的重要玩家。


华为基因的创业密码

在这场“华为系”创业潮中,思格新能源无疑是耀眼的样本之一。

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2月21日,思格新能源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因未能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聆讯,其招股书于8月21日失效。仅仅18天后,其便更新了港股招股书。

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招股书显示,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2024年实现收入13.3亿元同比暴增22倍,而2025年前4个月营收已达12.06亿元逼近2024全年。

思格新能源的掌舵者许映童,具有深刻的华为系背景,其在华为深耕23年,不仅是华为光伏逆变器全球“七连冠”的缔造者,还涉足AI领域,离职时带走十余名核心团队。总裁张先淼在华为共工作超过11年,软件部负责人刘秦维等也出自华为系。

一直以来,华为在逆变器业务上的全球影响力不容小觑,也为“小华为”们提供了技术支点。思格新能源核心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和模块化设计是其征战海外的利器,而全球渠道资源的助力也是快速打开市场的核心。

华为系背景还为思格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独特的“资本溢价”。

从2022年5月成立到2024年1月,公司仅用19个月就完成6轮融资,累计获7亿元资金支持,估值从种子轮的2.2亿元飙升至B1轮的44亿元,每股价格涨幅超19倍。甚至在公司成立仅2个月、核心产品尚未量产时,就获得高瓴创投、华登国际的数亿元天使轮投资。

而与华为光伏聚焦大型电站、宁德时代主攻大储不同,思格将核心市场锁定在户用赛道。这一赛道当时尚未出现绝对巨头,特斯拉Powerwall主打高端家庭,但安装复杂;传统储能企业多聚焦大场景,忽视小用户需求。

思格新能源的SigenStor恰好击中痛点——即插即用设计让普通用户15分钟可完成安装,适配欧洲高人工成本与澳洲偏远地区电工稀缺的现状。这种差异化定位既避免了红海竞争,又抓住了户用储能的爆发期。

2025年,全球户用储能市场增速预计超60%,而全球分布式储能整体份额仅0.7%。思格新能源的精准卡位既避免了红海竞争,又抓住了户用储能的爆发期,这种差异化定位带来了细分市场的统治力。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思格全球堆叠式分布式储能系统(DESS)市占率达28.6%,成为该领域冠军。

高成长的风险与挑战

支撑高增长的核心,是产能的迅速支撑。

2025年6月,上海金桥基地从试产到量产仅用1个月,创造“18天首批产线投产、22天首台储能PACK下线、38天全面量产”的纪录。目前,思格新能源在上海金桥、上海临港以及江苏南通分别设有工厂。

招股书透露其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提升进一步放大了规模效应。2023年,公司储能电池、逆变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2%、70.8%,2024年升至90.0%、83.4%,2025年前4个月再提至92.8%、83.8%,产量随之爆发:2023年逆变器产量超8400台、电池超70MWh,2025年前4个月逆变器超42000台、电池超700MWh,增幅达5至10倍。

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31.3%,2025年前4个月跃升至50.9%,大幅高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而其核心主打产品SigenStor平均售价从2024年1-4月的3.37元/Wh降至2.54元/Wh,毛利率反而从47.0%升至51.2%。

招股书数据虽亮眼,但高毛利的背后叠加了高负债矛盾。

据2025年招股书,公司2025年前4个月库存从3.58亿元增至5.06亿元,总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6%;尽管经营现金流从2024年的-9580万元转为2.99亿元,但三年累计亏损仍超4.5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成本结构,其15%的销售费用率远超同行固德威7.89%、锦浪科技6.57%,这意味着显示公司仍处于高投入换市场的阶段。尽管这种模式本质是户用储能发展的惯用模式,只有快速占领市场才能获得定价权,但扩产、渠道建设必然占用资金。

目前,其存货规模已升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同时,其流动负债攀升至33.14亿元,而截至2025年1月底,思格新能源账面现金有3.8亿元,即期贷款已达3.57亿元。

眼下,思格新能源正急于谋求上市。招股书显示,思格新能源与投资机构签订上市对赌合约,若公司撤回IPO或上市遭到拒绝/退回,又或者并未在提交上市申请后的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则有可能触发相关赎回、撤资条款。

但公司在股权治理领域,代持历史遗留的合规风险成为上市中的“暗礁”。

更新的招股书披露,公司成立初期存在大规模股权代持安排,且核心创始人许映童为主要代持涉及方,虽已完成股权还原,但仍遗留多重潜在风险。​

从代持架构看,2022年5月公司成立时,初始1000万元注册资本对应的股权结构完全通过代持实现,许映童通过其岳母、配偶杨婷及控股实体间接持有75%股权;总裁张先淼通过家庭成员及配偶代持上海千株松15%的权益;独立第三方雷涛持有剩余10%股权。直至2023年7-10月,上述代持才陆续终止——许映童完成个人及4家控股平台上海麦廪、上海麦塔等的股权还原,张先淼也完成上海千株松的权益确权,雷涛则将所持部分股权零对价转让予公司关联方。

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了IPO审核合规性的拷问。尽管代持已终止,但代持期间2022年5月-2023年10月恰好覆盖前四轮融资,需进一步说明代持是否影响早期股权定价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未披露的代持协议条款如收益分成、股权回购等。证监会在2025年4月的问询函中也直指此事,要求彻查代持链条是否涉及对前雇主华为的竞业禁止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