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储能田庆军:电站盈利拐点已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上海报道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储能行业的发展走向始终备受关注。
近日,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结合自身通信与能源行业的多年积累,从行业现状、商业逻辑、技术趋势等维度,剖析了储能产业的当下与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 图源:受访者供图
田庆军告诉记者,“2025年是储能电站商业化的拐点,但全面盈利还做不到,行业仍强依赖于区域地方政策。新型储能形成真正的、普遍性的商业逻辑还需要时间。而政策落地的延迟性、不确定性,正是制约行业突破盈利瓶颈的关键因素。”
而从开发商业模式来看,田庆军认为,目前中国储能开发呈现分段化特征,设备研发、解决方案、开发、投资环节往往各自为政,“而未来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将超越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
这一现象背后,正是产业链各环节的角色与价值创造尚未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绑定的行业痛点。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各方承担的角色与创造的价值,未能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准确量化并兑现。”田庆军坦言,“当前政策数量已较为充足,但落地执行环节存在短板,导致电站投资方对未来收益预期模糊,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面对当下绿电需求激增与高电价并存的矛盾,田庆军提出了因地制宜建设源网荷储绿色园区的破局路径。
西北清洁能源富集区域电力成本已普遍低于传统煤电,叠加出口产品对绿电的刚性需求,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高耗能出口型产业正逐步向西部迁移,未来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建设源网荷储绿色园区,有望缓解当下高电价与绿电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一路径的可行性,正依托技术迭代逐步夯实。田庆军表示:“目前风电、光伏等发电资产在AI加持下正变得更加可控,原本刚性的用电负荷也逐步转向柔性和灵活,这些变化都为源网荷储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依托10余年新能源行业经验与通信行业背景,田庆军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行业类比,将通信流量与电量作对比。
“通信行业从过去按流量计费,到如今网络专线、流量包月、WiFi打包免费,背后是成本的大幅下降,而电力行业未来也将遵循这一规则。”
10年前风机单价约5000元/千瓦,如今通过机组大型化等技术,单台风机价格与10年前基本持平,但发电量已达过去的5倍,相当于花同样的钱,发5倍的电。加上AI工具还能进一步提升发电量,技术降本的空间仍在释放。
田庆军认为,若电力边际成本持续下降至足够廉价,整个能源行业生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电力供需平衡问题,但如果未来电力足够廉价、供应足够充足,甚至能实现‘区域打包敞开用’,意味着电力供需已进入极度宽松状态,届时无需再通过虚拟电厂进行资源优化。”
在他看来,依托风电、光伏、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持续降本,未来电力“区域月付、敞开用”的模式并非空想,而这一模式将彻底重构当前能源行业的商业逻辑与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