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搭建医企合作桥,助力医药企业内镜创新产品迈向“手术台”

admin 阅读:46004 2025年10月15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   “目前,卓外医疗推出的光学内窥镜产品,都是在武汉本地生产,已覆盖多个科室的使用需求。”10月14日,武汉市举办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产品应用对接会(内镜专场),卓外医疗创始人毛军刚在公司展厅介绍,内窥镜镜头容易起雾,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频繁擦拭,影响了手术效率,卓外发明的热均衡专利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痛点,能够做到前端主动防雾,手术全程不起雾,形成了差异化的产品优势。

据了解,卓外医疗于2024年6月入驻武汉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公司突破了内窥镜成像、照明、图像采集与处理、图像算法、内窥镜镜头精密制作与密封等领域的技术壁垒,形成了自主技术的解决方案,其在武汉投资的高端医学影像研发生产基地已于今年7月正式运行。

武汉搭建医企合作桥,助力医药企业内镜创新产品迈向“手术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位于武汉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的卓外医疗公司展厅(图:吴文汐)

在这场对接会上,包括卓外医疗、迈瑞科技、楚精灵、精微视达在内的企业推介了自身产品,展现出武汉市生物医药企业在内镜细分领域的科技“硬实力”。

例如,楚精灵的内镜精灵系列产品可对消化内镜下视频图像进行实时监测,规范医师操作,减少漏诊、误诊,目前已在全国1000多家医院落地应用,据公开招投标数据显示,该产品占据消化AI行业市场份额74.04%;精微视达的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技术结合光学系统和独特的算法处理,实现了超高的分辨能力和超小的观测端尺寸,为临床医生提供实时在体的病理级图像信息。

而此次对接会上,不仅有创新型企业的产品推介,还集聚了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九州通、上药控股等医药流通企业以及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市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协和江南医院等医疗机构,形成了从创新端到流通端再到应用端的融合推进,成为武汉市推动医企联动、加速创新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下的生动实践。

“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武汉正全力推动创新产品的落地,促进本土企业与医院深度融合。武汉的光电技术和产业发达,临床资源在全国位居前列,在这样的良好基础下,通过搭建平台让企业与临床产生更好的碰撞,能够驱动企业产品快速迭代,推动武汉的产品迈向国际舞台,共赴智能外科创新高地。”毛军刚表示。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据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医药企业的设备更新需求,武汉以8%、最高1000万元给予支持;对于医院与企业、高校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武汉按照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提供支持。

据了解,武汉市经信局关于《武汉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已于今年9月挂网公开征求意见,将从重点领域联合创新、重磅产品研发创新、前沿领域创新发展、临床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

与此同时,院企联动、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武汉不断形成。以武汉协和医院为例,据该院科研处袁姣介绍,今年6月,协和医院科技创新转化大楼在金银湖畔正式启用,其中有近6000平方米是用于院企联合实验室的场地,目前已经签约了5家院企联合实验室,以“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双向驱动,企业“出题”,医院揭榜“解题”,针对从临床来的问题,由医院和企业一同“答题”,实现定向攻关、定向转化,助力新技术快速落地。

此外,武汉的医药流通类企业也在通过拓宽创新产品的市场渠道,优化供应链服务和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助力产业创新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长15.3%,位居中部第一。

而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产品应用对接会的持续举办,成为武汉市在“三医联动”下的又一尝试,也是武汉市推动医工交叉的一项创新性探索。据悉,本次的内镜专场已经是武汉市举办的第21场对接会,前期根据应用需求,已经在重点园区、重点医院、重点企业先后组织多次创新企业和临床专家面对面交流,推动科福新药治疗婴儿血管瘤的“合美嘉”、中科极化点亮肺部的 “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一批创新产品和服务加速落地应用,医院的科研和服务需求也能更加精准地找到相应企业。

“举办对接会,是要为企业和医疗机构搭建沟通的桥梁,不仅要促成企业创新产品进入医院,还要促成医院和企业间的技术交流、科研合作,双方共同承接科技重大专项,从而真正达到对接的效果。”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