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涌现,无锡交出物联网产业“新答卷”

admin 阅读:47120 2025年10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燕 无锡报道

智能涌现,无锡交出物联网产业“新答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过去,AIoT的叙事是“AI为赋能IoT”。如今,这一逻辑正在逆转:AI不再仅仅是算法与算力的比拼,而越来越依赖于物理世界的感知与交互。

从智能网联汽车的自主决策,到“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控制,再从人形机器人的自主作业,到智慧城市的实时调度,物联网为AI提供了超越单体的“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系统,在“AI+IoT”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智能涌现,无锡交出物联网产业“新答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月31日至11月2日,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即将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物博会深刻把握“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趋势,将聚焦这一核心议题: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今天,物联网如何从“万物互联”的连接器,升维为承载“物理智能”的基石。

从感知到行动

以大模型、具身智能为代表的现代AI,正前所未有地“依赖”物联网。 

得益于全球数十亿用户在互联网上创造的文本、代码、对话和知识,数字化的语言数据被训练成了大语言模型。基于全球数百万辆汽车搭载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像素化的视觉数据被训练成了自动驾驶大模型。

如果说前者代表了AI发展的数字智能路径,后者则揭示了AI发展的物理智能路径:通过传感器、摄像头、机器人等物联网设备采集物理交互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数据支持。 

以智能驾驶大模型为代表,物联网正在为几乎所有需要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大模型提供数据“燃料”:工业大模型的数据来自生产线传感器、机器视觉系统,农业大模型的数据来自田间传感器、遥感,医疗健康大模型的数据来自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护设备……

而继智能驾驶之后,具身智能成为最依赖物联网的领域。其不仅需要视觉数据,还需要触觉、听觉、力觉、空间定位等物理交互数据——只有基于规模化、多模态的数据来训练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才能既“看到”一杯水,又通过温度传感器“感知”到它是温水、通过麦克风“听到”有人在咳嗽。

对于下一代AI而言,不仅需要通过物联网设备来感知物理世界,更需要通过执行器来与物理世界交互——大模型下达“把这杯温水递给咳嗽者”的指令,需要通过物联网的低延迟网络,将复杂的力控、位姿指令实时传递给机械臂、灵巧手。

正是物联网,让AI的决策不再是一串代码或一条警报,而是能够对物理世界产生真实影响的具体动作。从“感知”到“行动”,AI才真正实现了价值跃迁。

无锡的AIoT雄心 

在蓝图展开之际,也要看到:当前数据瓶颈正掣肘下一代AI发展。 

以具身智能为例,机器人的“五感”觉醒需以数据积累为前提。为此,业内发展出两条路径:一是突破触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以采集数据;二是通过仿真、遥操创造数据——谁能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得到高质量的物理交互数据,谁就掌握了通往下一代AI的钥匙。

从城市的角度,无锡抛出了自己的思考:坚持“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融合发展。

这一“新答卷”是基于其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作为中国物联网的“发轫地”与“示范市”,无锡2024年锡物联网产业规上营收2517.8亿元、同比增长4.8%,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作为两大先导应用领域,也在无锡展现出从技术走向商业的清晰路径。

这也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价值跃迁”。围绕顶层设计,《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早已明确要系统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产业,强化智能传感器产业与5G/6G、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

围绕产业生态,在“一感两网”(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格局的基础上,无锡一方面强调传感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两大基础底座,另一方面明确构建智能终端层、边缘智能层、云计算层协同的云边端AIoT体系,推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低空智联网、卫星物联网四大行业应用。

本届物博会也一方面突出物联网核心能力:“全面感知”展现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比如人形机器人用、自动驾驶车用传感器以及太赫兹、量子传感等新工艺、新原理传感技术与产品。“泛在连接”展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能力,比如卫星物联网、6G、天地直连通信、通感一体等。

另一方面更投射出无锡对未来产业生态的深邃思考与前瞻布局。本届物博会全新推出AIoT、空间信息产业交流会、研讨会,国际大咖、企业高管和青年新锐将围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赋能、卫星物联网等热点话题开展思想交锋。

物博会开幕在即,无锡将再次站上引领产业变革的思想高地。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如何通过物联网载体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现实,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通过物联网平台创造真实可衡量的商业价值,共同描绘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行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