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携“蛟龙号”首次访港 多国科学家呼吁开展更多国际深海研究合作

admin 阅读:59451 2024年09月2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香港报道

9月24日,结束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中国远洋科考船“深海一号”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访问香港。访港期间,随船科学家们为香港学生作了科普讲座,并举办多场国际研讨会,分享此次科考成果。

“深海一号”携“蛟龙号”首次访港 多国科学家呼吁开展更多国际深海研究合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悉,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自8月10日起航,是由多国海洋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首个国际航次,而且是首次有外国科学家搭乘“蛟龙号”开展深海科考。“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由多国科学家参与,旨在了解该海域的深海典型生态、物种多样性及矿产资源,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海洋十年) 大科学计划之一。

此次科考由来自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在内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科学家、60位船队员共同参与,其间完成了对西太平洋海山区生态环境等的调查。航次主要任务包括观察及拍摄典型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本和环境参数数据,并测试潜水器各项功能。

在9月25日由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国际研讨会上,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为期45天的航次中,团队成员分别搭载“蛟龙号”共完成18次下潜、30余站常规调查任务和1000km多波束调查任务,获得生物样品数百件,并拍摄了大量高清影像资料。各国科学家们将把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研究,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研究。

(“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国际研讨会。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航次境外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兼副系主任邱建文表示,经过本航次科考,感受到中国大洋科考能力的大幅提升,“生活条件更好了,摄像系统、采样工具等都进步了。”西班牙科学家Andreu Santin Muriel表示,过去自己最深的下潜深度是30米,此航次让他拥有了抵达水下3000米海区的机会,“深海采样对于化学、生物等多领域的研究具有丰富的‘隐藏’价值”。

对于一直以来主要做浅海生物以及冷泉研究的邱建文而言,此次走进深海、考察海山,是一趟惊喜的“发现之旅”。他欣喜地与记者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是亲眼见到了传闻中的‘偕老同穴’,即玻璃海绵的中央腔中有一对俪虾居住,与其营共栖生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深海“偕老同穴”会被制成标本,作为备受欢迎的新婚贺礼,表达祝愿“白首偕老”之意。谈及本航次遇到的最大挑战,邱建文直言“短短四十多天时间里我们遇到了4个台风,但时间紧任务重,不得不在有限的航行时间里一次次调整任务安排。”

邱建文认为,此次深海科考将有助于提升各界对于海洋生物的认识,意识到开发海洋矿产油气资源的同时,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他呼吁香港海洋科学家应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科考航次、国际研讨会之中,培养年轻人才,让香港成为国家走向国际深海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

(“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国际研讨会。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据悉,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是首次有多国科学家参与设计、采样和科研工作的国际联合航次。国际科研考察队伍的11名科研人员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及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蛟龙号”访港筹委会主席钱培元教授负责筹组,成员包括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高校及海洋研究机构的10名科研人员,以及来自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墨西哥、哥伦比亚、孟加拉和尼日利亚等八个国家的科学家。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