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成长层“上新”,禾元生物等三家首批新注册企业集体鸣锣

admin 阅读:46892 2025年10月28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上海报道

时隔两年后,科创板再次迎来未盈利企业上市。

科创成长层“上新”,禾元生物等三家首批新注册企业集体鸣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月28日,禾元生物(688765.SH)、西安奕材(688783.SH)、必贝特(688759.SH)等3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体鸣锣上市。

科创成长层“上新”,禾元生物等三家首批新注册企业集体鸣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目前尚未盈利,这3家公司将自上市之日起纳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成为科创板“1+6”改革以来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板块“硬科技军团”进一步扩容。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仪式,图片由上交所提供)

在当日举行的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仪式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今年6月实施的科创板“1+6”改革总体进展顺利,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引入开展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制度试点平稳推进,相关案例有序落地,“希望科创板公司用好用足改革政策,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发展质量和投资者回报;希望行业机构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更好服务实体企业和投资者;希望上交所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加强监管,优化服务”。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也指出,上交所将进一步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把好准入关,更好识别优质科创企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不拘一格支持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

从市场表现来看,3只科创板新股28日集体高开,西安奕材大涨361%,禾元生物大涨203%,必贝特大涨175%,截至当日收盘,其涨幅分别约为199%、213%、74%。

科创成长层首次“上新”

值得一提的是,禾元生物、必贝特均来自生物医药行业,为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上市后首批新注册企业。

首创“稻米造血”的创新药公司禾元生物,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水稻重组蛋白质表达体系,公司OryzHiExp第三代技术平台已实现20-30g/kg糙米人白蛋白表达量水平,突破了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内植物源重组白蛋白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

公司拥有8个在研药品管线,其中核心产品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HY1001)已于2025年7月顺利获批上市,获批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尚有5个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另有多个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从业绩表现看,2022年-2024年,禾元生物实现营收分别为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4亿元、-1.87亿元、-1.51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271.05万元,归母净利润仍然亏损0.82亿元。

虽然暂未盈利,但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却不乏底气。

禾元生物已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HY1001),是全球首个水稻胚乳细胞表达体系的重组蛋白药物、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

禾元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杨代常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在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上市,公司的产业化进程就没有那么快,所以在科创板上市对公司来说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为我们所在的生物医药领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谈及发展计划,杨代常提到,公司上市后会继续两手抓,“一手抓研发投入,一手抓业绩回报”。

同样为创新药企的必贝特,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开发。

截至2025年10月,公司研发管线中已有1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注射用盐酸伊吡诺司他)获批上市,BEBT-209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EBT-109已获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必贝特商业化各项工作在紧密推进中。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暂未获得营收,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8亿元、-1.73亿元、-0.56亿元和-0.74亿元。

此次科创成长层的另一新面孔西安奕材,来自半导体行业,采用第四套标准上市。

西安奕材专注于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截至2024年末产能规模统计排名,公司均是中国内地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前述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同期占比约为6%和7%。

2022年-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0.55亿元、14.74亿元、21.21亿元,由于初始投资规模大、固定成本和研发投入高、高端产品认证和放量周期长,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3亿元、-6.83亿元、-7.38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02亿元,归母净利润仍亏损3.40亿元。

西安奕材董事长杨新元在当日的上市仪式上表示,“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科创板“1+6”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我们三家身处不同赛道的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使我们得以借助资本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能力。”

第五套标准公司近半数“摘U”

围绕科创板“1+6”改革,今年6月,证监会明确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目前,上交所已将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纳入科创成长层,而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也将自上市之日起进入。

而作为A股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的首次探索,从2019年运行至今,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已支持22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其中18家为创新药企业,3家为疫苗企业,1家为高端医疗器械企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截至2025年10月28日,已有22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先后上市,这些企业正逐步从“研发投入期”迈入“商业化兑现期”,勾勒出“减亏增收、成果落地”的成长轨迹。

具体来看,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中,已有21家公司的48款药物或疫苗产品上市销售,另1家已提交产品上市申请。

拉长时间线看,2018年以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推出的1类新药数量约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其日益成长为我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从业绩表现看,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中,16家公司年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年营收超过10亿元,艾力斯(688578.SH)、神州细胞(688520.SH)等公司借助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实现从上市前的零收入到2024年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的巨大转变。

此外,其中有9家公司上市后实现首次盈利已顺利“摘U”,占比达到近半数。

国泰海通保荐人王永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保荐科创成长层企业,要求机构坚持行业定位,从“会计师思维”转向“科学家+投资人思维”,摒弃传统的收入利润判断标准,加强对其技术壁垒、管线价值、市场空间、团队背景等非财务指标的判断,培育早期成长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将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

对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扩面”,王永杰指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其前期研发投入巨大、周期长,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其需求,第五套标准为这些‘高投入、长周期、高潜力’的企业打开了通往公开资本市场的通道”,他也进一步透露,“目前相关未盈利企业的申报意向非常踊跃,我们也有同类项目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