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10亿元天工计划启动,鸿蒙押注AI智能体生态赛道

admin 阅读:38199 2025年09月22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报道

在2025华为全联接大会上,鸿蒙操作系统交出一份“双增长”答卷。

搭载HarmonyOS 5的终端设备已突破1700万台,应用和元服务超过3万;OpenHarmony开源代码量突破1.3亿行,产业发行版有70多款。

华为10亿元天工计划启动,鸿蒙押注AI智能体生态赛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时,华为继续进化鸿蒙AI功能 ,将AI智能体推向全场景设备,并宣布投入10亿元扶持AI生态创新。 

(图源:华为)

这意味着,鸿蒙更上一个台阶,它不仅在生态规模上实现快速扩张,更在系统架构与AI能力上完成系统级跃迁。

对于产业链而言,也折射出全球操作系统格局正在经历由App为中心向智能体驱动的结构性变革。无论是硬件厂商、开发者还是投资者,鸿蒙的进击都已从单一的设备竞争,升级为生态和商业模式的综合博弈。

规模化提速:产业共建生态 

根据最新披露,鸿蒙生态已进入规模化扩张期。

一方面,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量已突破1700万台,覆盖手机、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态;已上架的应用和元服务超过3万个,涵盖社交、金融、出行、医疗等高频领域。

从终端数量看,1700万台的装机基数意味着,鸿蒙已形成具备商业吸引力的“生态门槛”。对于开发者而言,这个用户规模有能力支撑应用和服务的初步盈利,也为更多厂商投入适配提供了现实动力。

应用和元服务数量超过3万,则说明鸿蒙生态的内容供给正在接近成熟平台的水准,用户在核心场景下的使用障碍正快速消失。随着更多主流应用适配鸿蒙,开发者的投入回报路径变得更清晰,上下游硬件、模组与解决方案厂商在这一生态中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总体看,鸿蒙在终端生态上加速前行,同时逐渐成为行业基础设施,开放性与规模带来产业联动的可能。当然,要完成从量到质的跃迁,仍需更多第三方服务的落地、明确的商业化路径以及差异化部署。

(图源:华为) 

押注AI:智能体进击

如果说生态规模是鸿蒙商业化的“地基”,那么AI创新和全场景协同则是其冲击下一代操作系统核心入口的“上层建筑”。AI智能体正成为鸿蒙生态进化的重要方向。

HarmonyOS 5在大会上展示了70多项系统级创新,包括“碰一碰”秒传、实况窗实时通知和分布式软总线下的多端协同,手机、平板、PC、智慧屏等设备可在同一系统下实现无缝切换与资源共享。

与传统多系统拼接的模式不同,鸿蒙从底层架构起就融入了AI原生基因,比如,目前正在测试的小艺任务空间功能,可自主调度120多种对接工具和三方智能体,覆盖办公写作、出行规划、创意策划等8大类高频场景,实现复杂任务A2A自动处理。

除了功能升级外,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链,来降低智能体开发门槛。

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就是典型代表,开发者可利用4种开发模式、50多种开发组件能力,支持自然对话创建智能体。鸿蒙还开放10个AI领域Kit、11类AI控件、240+标准意图,为开发者高效构建AI Agent提供支持。 

有了工具还不够,华为同时推出的“天工计划”承诺投入10亿元扶持AI创新生态,激励超过1万个AI原生元服务与5000+智能体的孵化。

这种“资金+工具”的组合是典型的平台型激励逻辑。在早期通过补贴与能力开放,形成供需两端的规模效应,若智能体能在关键行业上形成标杆,则商业化预期更为乐观。

从商业动机来看,持巨资投入的行为并非仅仅为了助力生态,而是瞄准了AI Agent这一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战略制高点。 

(图源:华为)

在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浪潮中,操作系统的交互核心正在从传统App转向智能体服务节点。谁能率先建立开发者和用户的双向网络效应,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智能入口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范围内,谷歌在Android上推动Gemini Agent与搜索融合,苹果在iOS中强化Siri+大模型能力,微软则借助Windows和Copilot生态加速智能体布局,这是巨头们共同的方向。

对华为而言,国内的AI发展日新月异,和手机的结合也更紧密。并且,HarmonyOS 5的全场景覆盖和端边云协同能力,为其打造AI Agent平台提供了独特的硬件和网络基础,这也是其敢于投入的基础。

从市场前景来看,AI Agent的商业化路径仍在探索阶段,这是鸿蒙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鸿蒙也需要在保证用户体验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吸引更多开发者尝试创新,并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将智能体生态从概念转化为刚需。